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温州打造海上生态花园

时间:2021-06-09 10:58:11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中欣

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海洋生产总值1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7.5%,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近3.5个百分点。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紧紧围绕“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开展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示范任务,依托洞头区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抓规划、建平台、上项目、强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99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9.1%、5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4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60%。

强化招商引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洞头区招引落地梦幻海湾、青山欢乐岛等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415亿元,其中7个项目列入浙江省“152”工程,16个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招引落地项目58个,其中23个竣工投产,先后引进了中国温州安全(应急)产业园、欣乐加生物科技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东方之星文旅项目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其中5个项目列入浙江省“152”工程,16个项目列入温州市“251”工程。

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产业智脑”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产业智脑”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创新参与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出台《温州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创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建设紫菜现代产业园,打造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上田园综合体,鹿西白龙屿生态海洋牧场以“深水养殖+休闲渔业+岛礁观光”模式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以奖代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3个古渔村落“虎皮房”保护性开发,撬动5.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推动29个招商项目激活、迭代升级,盘活土地2200余亩,社会投资占比从2017年的32%提升至2020年的76%。出台《温州市洞头区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沙滩特许经营等方式,赋予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企业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

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样板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累计完成渔港清淤疏浚157万立方米,修复东岙等10个沙滩15万平方米。对无居民海岛采用岛群功能定位方式和分类保护措施,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实现“退人还岛”,完成大瞿、南策整岛搬迁。建成鹿西鸟岛海洋特别保护区、1053公顷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区、18公里海洋生态廊道。实施“花园洞头”十大工程,建成52个A级景区村,花园村庄覆盖率达87%,创成5300户花园庭院、95公里花园公路。相继荣获国家海洋公园、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浙江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

蓝湾整治——韭菜岙沙滩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蓝湾整治——韭菜岙沙滩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挥优势特色,构建绿色低碳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两菜一鱼”(紫菜、羊栖菜、黄鱼)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前列,获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用好“渔、港、景、能”等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获评全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建设诚意药业健康产业园,建设以急救止血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欣乐加生物科技产业园。引进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构建海洋产业全链条式成果转化模式。温州海洋科技创业园、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等双创平台运行良好,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激光与光电、新材料等领域企业50余家。依托“产业智脑”平台数字赋能,高标准打造安全(应急)产业生态体系,探索“政府+平台+基金+项目+产业”的新路径。

大小门港区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大小门港区 图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潜心谋划,构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一是打造高能级平台和新产业平台。以示范区为主平台,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生态海岛美丽湾区建设、陆海统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四大示范”,加快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洞头区融合发展,推进涉及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的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和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集聚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二是建设沿海产业带和生态海岸带。加快临港产业岛、国际旅游岛、生命健康岛、科技创新岛、两岸同心岛“五岛共兴”建设,统筹推进陆海联动治理,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三是深化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全面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抓好关键要素保障和营商环境建设,强化空间、资金、政策处理等要素支撑。(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