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乐清:新农人敢于尝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11-18 10:50:00 来源 : 中国网 作者 : 孔丽琴 吴懋培

种稻不仅得稻,还能得虾得蟹。这样的“稻渔共生、稻渔共赢”综合种养模式你见过吗?在乐清市北白象、蒲岐、芙蓉等多个乡镇(街道)的农田里,就有这样一批敢于尝鲜的新农人,通过发展稻田养虾、养蟹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力支撑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水稻田里出“青龙”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样的画面你是否见过?11月17日上午,在北白象镇乐东村的一片稻田里,“80后”新农人陈克稍一拽动田埂边的地笼,水稻田里立即水花四溅,成人手掌般大小的澳洲小青龙挥起大钳子,在笼中乱穿。

“这是红螯螯虾,就是我们俗称的澳洲小青龙,这种虾个头大于普通小龙虾,肉质肥美,可以做刺身,深受市场欢迎。”放眼望去,陈克身后一片片平整的稻田一字排开,池埂整齐,金穗低垂,风景如画。

当下正值澳洲小青龙的尝鲜期。连日来,当地农户一边忙着收割晚稻,一边在稻田里收获小青龙。

为改变单一种稻模式,增加农户收入,乐清市积极探索稻渔共养模式,将传统稻田养殖模式向稻渔轮作型、稻(茭白、莲藕)渔瓜果综合立体型等高效模式转变,将稻田整体成片的平原地区作为稻渔模式创新扩展区域,在单季稻种植田块推广应用成熟的稻渔轮作模式,利用冬季空闲土地,蓄水养殖虾蟹。

红螯螯虾养殖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乐清市农业农村局和浙江大学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今年年初,陈克和表弟应从晓在北白象镇乐东村承包了80亩稻田,尝试推行“水稻+红螯螯虾”共养模式,在水稻田中放养红螯螯虾虾苗养殖。

被市民称为澳洲小青龙的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国内试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出肉率高等特点。在尝试稻虾共养模式前,陈克有着多年澳洲小青龙淡水养殖经历。得知乐清示范推广“稻渔共生、稻渔共赢”综合种养模式,打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地的消息后,这位有着大学学历的新农人大胆尝鲜,成了乐清稻田养红螯螯虾的“第一人”。

“在我看来,稻虾共养相互成就也相互制约。”陈克说,考虑到澳洲小青龙在水稻田中生长会爬上稻杆造成水稻倒伏等情况,其在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引入了由浙江大学选育的具有抗倒力强、生长势强、生长整齐、穗大粒多等特性的安粳优1号稻种。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将水稻田平整好,控制杂野生物的入侵,再以亩均投入5000只虾苗的密度进行稻虾试养。

短短数月,下田时仅一公分左右长短的澳洲小青龙已长到成人手掌大小,亩均收成在75公斤左右。与此同时,水稻的亩产量也达到了400公斤。从目前收成来看,稻虾共养模式较单一的水稻种植,亩均增收5000元左右。

陈克说,明年他将继续开展稻虾共养,结合农旅谋划推出田间捕虾、童趣收割等活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拓宽增收链,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以农活旅走出农旅融合新“稻”路。

青蟹养殖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稻渔共生得“三赢”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户的亩均收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土壤的生态平衡能力。

“单季稻加红螯螯虾共养模式,不仅能在原来单一产业基础上实现增收增产,还能让红螯螯虾帮忙消灭田间二化螟等危害性幼虫,相应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的投入。”乐清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科科长张利兵介绍,红螯螯虾对水质要求较高,使农户在种养水稻时不得使用农药化肥,间接提高了单季稻的绿色无公害品质。与此同时,该共养模式形成了“水稻护虾、虾吃虫饵、虾粪肥田”的纯天然食物链,实现“亩产增收、农药减量、生态环保”的三赢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只是乐清积极尝试“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中的一种新模式。今年以来,乐清市积极推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肥药双减、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示范推广“稻渔共生、稻渔共赢”综合种养模式,打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地,构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努力探索具有乐清特色的粮食生产安全与渔业增产增收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除了在水稻田里共养小青龙,敢于创新的乐清农业人还积极尝试在盐碱地里养“海鲜”。10月,蒲岐镇下堡村新垦造盐碱地实现了“稻蟹共收”。今年,“90后”新农人冯成欢在盐碱地里推行“海水稻+青蟹”共养模式,在海水稻田中放养青蟹苗,三个月时间里,田里青蟹的大小已翻了三倍,水稻增产明显。

稻田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沿海而居的乐清山地多、耕地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盐碱地滩涂垦造为乐清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新垦造耕地肥力低、易反盐,也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问题。为此,乐清抢抓入选国家级化肥减量增效“三新”试点县机遇,通过新产品、新机具、新技术推进粮食高产、增效扩面。在盐碱地实施“以种适地”,开展稻蟹共养、虫粪肥、微生物菌肥等田间试验,集成生物修复等关键技术措施形成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提高养分利用率,保障粮食生产,让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陆续回归家乡土地,深耕乡村沃土,以己之长赋能乡村振兴。这些年轻力量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铺展绿水青山新画卷、探索科技致富新路径,成为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力量。

“目前,乐清农业人先后尝试了‘稻田+小龙虾’共养、‘稻田+青蟹’共养、‘稻田+小青龙’共养等新型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加快构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乐清市农技专家还将继续带领农业大户探索更多种养、轮养模式,丰富农户产业结构,实现再增收增产。(孔丽琴 吴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