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可不可爱,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秋日的温州乐清,气温已经下降,可阳光洒落之处却温暖如春。
行走在街头巷尾、湖滨河畔,问起近年来城市的变化,群众几乎脱口而出“变化太大”“方便舒适”。细问这些感受来自哪里,往往是一些身边的“小事”让大家有感而发。下文将从七个细节故事,探究能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的政绩观,究竟藏在何处。
“此处可钓鱼”的亲水平台
日头西沉,乐清的胜利塘河公园里,小桥流水洒满余晖。老伯刘岳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水面的鱼漂。鱼竿边的网兜里,六七条鲫鱼正活蹦乱跳着,这是他一下午的收获。
沿河岸往前走,一溜亲水平台上,有七八位钓友在气定神闲地钓鱼,每处平台边上都立着块牌子,写着“此处可钓鱼”。
别看钓友们现在这么悠闲放松,几个月前,他们还在与公园管理员“打游击”。“没有一个公园明确可以钓鱼,公园管理员隔三差五地来赶我们。”刘岳富说。
其实无奈的还有管理方。当地园林绿化管理所的季瑞炜,细数了在公园钓鱼的几大隐患:钓鱼位置靠近河边不安全,频繁踩踏绿地影响维养,鱼线鱼钩容易钩到设施和游客。但相关管理条例并没有关于公园可划钓鱼区或禁钓区的规定,这让管理部门无从下手。与此同时,近年来城市里爱钓鱼的群体越来越大。
能不能干脆建一批钓鱼台,让大家安心钓鱼?今年初,大家正围绕“能不能在公园钓鱼”激烈讨论,乐清市委、市政府已经为“怎么做让钓鱼者有更好体验”开始行动。短短1个多月内,9座微小钓鱼平台、2座钓鱼大平台以及1个钓鱼岛在胜利塘河公园相继建成,两座原有的亲水平台也实施了改造。
垂钓有了固定地点,边上还设置安全提醒标牌,管理起来便捷许多。钓鱼平台建成后,胜利塘河公园成了钓鱼首选地,每天来钓鱼的都有几十人次,甚至还引来了台州等周边市的钓鱼爱好者。
楼道里的隐身折叠椅
每天早上,家住乐清城东街道晨怡花园的林爱芬阿婆都要出门锻炼、买菜。多次步行上下4层楼,对已经72岁的她来说有些吃力。
在这个老小区住了8年,她对楼道里最近安装的一把椅子挺满意:“想缓口气时,能在椅子上歇一歇,刚好是我需要的。”
晨怡花园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小区,里面有4幢6层的楼梯房。由于住户对加装电梯意见不一,虽然几次动议,但每到征求意见环节,总有那么几户不愿签字,这件事只能作罢。
电梯装不了,还能有什么办法能让上楼轻松些?在去年的一次督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乐清市委主要负责人实地察看小区环境、询问居民对创建的意见,发现了这一需求。“我也从1楼走到6楼试了试,发现如果是老人,或是抱着孩子、拎着快递,确实很难一口气走完。”
要找一个既省空间、又解决歇脚问题的两全办法。很快,住户们接到了一项在无电梯高层老旧小区里推广爱心接力椅的意见征求。特别是在征求3楼和4楼住户意见时,反馈出奇一致,大家都同意“在墙面安装座椅”。这把椅子贴墙折叠起来厚度不过3厘米,像是隐身一样,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但打开来,离地48厘米,长宽各34厘米,男女老少的身材都能适应,成了歇歇脚、搁搁物品的好地方。
现在,该小区里所有楼栋都已经安装了这样的椅子,一共12把。截至目前,乐清已在同类型的宁康家园等6个小区完成86把爱心接力椅安装。
“打工桥”旁的暖心雨棚
接一杯热水揣在怀里,另一只手捂紧衣领,刘秀生转身汇入东浦桥边的人流中。才清晨6时,河边长廊几乎已坐满了人。找个空位坐下来,从现在开始到下午三四时,如果没有雇主找他装修,刘秀生的一天可能就在不断接水、闲坐的循环中度过。
算上前几天的等待,他已经在这里待了整整6天。然而比起前些年,经常一整天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刘秀生用“政府办了件大大的好事”来表达满意。
东浦桥位于乐清老城区,它还有一个更为当地人熟悉的名字“打工桥”。没有建筑物、没有招工牌,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成为装修、搬运、保洁等零工工种最齐全的招工市场。短短50米路,挤上近百人是常有的事。过去,等待招工的人们或是靠着栏杆、或是席地而坐,很是杂乱。执法人员几度驱赶,但不过半日又恢复了原样。
市场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存在,如果搬迁,怕是新市场难火、旧市场难消。如果原地改造,狭窄的街边人行道根本没有空间。“能不能让环境秩序整洁有序一些,再给等待招工的人多些关怀帮助?”带着这样的念头,乐成中心城区管委会牵头启动建设项目,相关设施齐齐上马,2个多月就打造了这个爱心长廊。
走在现场,刘秀生口中的“大大好事”,不过是在河边搭建的一座并不豪华的遮雨棚子,里面有一台饮水机以及几条长凳。但就是这些小设施,给了“刘秀生们”尊重和帮助,就像被他揣在怀里的热水一样,暖了心窝。
可低语的亲子阅读区
粉红、粉蓝相间的彩色空间,如果不是周围环绕着书架,它看起来更像是个儿童乐园。更有趣的是,在这里,轻声共读成了被允许甚至提倡的事。
二年级小学生叶芃妤是乐清市图书馆的“老读者”,每周四晚她都会和家人准时来到图书馆里的少儿绘本区,读一个多小时书。有父母的轻柔读书声相伴,叶芃妤更喜欢阅读了。
在图书馆设立亲子阅读区域,最初是为了解决阅读群体变化带来的管理之难。近年来,乐清图书馆经过样本分析发现,年轻家庭的借阅比例大幅上升。由于低龄儿童自主阅读能力不足,家长往往会发声伴读。但图书馆不安静了,又时常引发投诉。家庭共读的新需求和馆内保持安静的旧惯例,一时间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图书馆的任务是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要。目标一致前提下,即使是惯例也应该允许被打破。”乐清市图书馆馆长林回清说,乐清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在图书馆里建一个伴读区域。因此,想法很快被付诸行动。
既然已经破例,更多读者需求被大胆加入设计稿中:小舞台供孩子们上台表演分享绘本故事,墙面小洞让孩子们钻进去阅读,贴地的书架和坐垫让读者更放松……
该区域甚至舍弃了按序号整理图书的惯例,安装定位找书系统,为每本书加装芯片,小读者能在找书系统中直接搜到书的具体位置,精确到了某架某层的第几本。
现场,用行李箱借书的奶爸徐勇,分享了一年近千本的借阅量记录。他每隔一周就要借至少40本书。他感慨:“县城资源虽不如大城市多,但公共资源能真正被用上用好才有意义。这么对比起来,住在我们这样的县城一点也不比在大城市差。”
大树底下的休闲场所
只要天气晴好,家住乐成街道乐怡小区的庄仙弟,就会带着15个月大的孙女来到小区中央一处新改造的休闲场地玩耍,一待就是一下午。
“之前多少年都是杂草和烂泥地,大家都绕着走,更别说进来玩了。”庄仙弟在这里住了5年,想起这里之前的样子,仍会忍不住摇头。
问题就出在四周一圈大树上。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殊不知,大树底下的绿化带,养护起来其实好麻烦。
乐怡小区1993年入住时,在小区中央以间隔10来米环绕队形栽下了26棵樟树,下方辅以低矮灌木,“圈”出了一块约700平方米的绿地。彼时的小树经过30年生长,每棵都有20多米高,硕大的树冠连成一片,几乎全天候遮蔽了阳光。“老小区没有物业,绿化养护本就差,再加上这种特殊‘地形’,树下的绿化实际上陷入了一个栽了毁、毁了再栽的‘怪圈’。”小区所在的乐怡社区“一肩挑”干部郑丹婵说。
以往,每到创卫迎检时,小区就要投入几万元搞绿化,没几个月又一塌糊涂。一边是大树下绿化屡种屡毁,一边是老小区居民无处休闲,大树下的“怪圈”怎么解?
多听听居民的意见,再想想务实的办法。去年4月开始,街道决定在保留大树的前提下,投入40多万元对地面功能进行改造。铺上地砖,建起连廊,健身和儿童游乐设施也很快到位,今年初,一处新休闲场地呈现在居民面前。
不能为了表面形象,而忽略了居民实际需求,这就是改造的出发点。乐清华兴小区中心位置,原先也有一处1000多平方米大树下难打理的绿地,如今,地面平整铺砖后,装上了路灯和健身设施,居民们还自发集资,在旁边圈出了一处户外乒乓球场,摆起9张乒乓球桌。工作日下午3时,当我们来到这里时,其中8张球桌有人在挥舞球拍,场面好不热闹。
华兴小区A幢住户包志浩感慨,“别人小区再豪华,也没有像这样的运动场,气氛这么好,这就够了。”
好看又好用的公益广告
在街头巷尾,我们总能见到不少扮靓城市颜值的街头小品,它们或立于主要交通路口,或“绽放”在公园、公共广场等地,一处一景。而乐清街头的公益广告小品里,藏有不少实用细节,让人感到意外之喜。
早高峰,乐清主干道清远路上车水马龙。等待过马路的市民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他们不着急向着斑马线聚集,而是走进十字路口的公益广告小品,坐了下来。
这是一座以“文明乐清”为主题的蓝夹缬非遗元素街头小品。与普通小品相比,一条流畅的白色线条特别立体,经过延展、弯折,变成了可以供人歇脚的长凳和能避雨的顶棚,而在长凳侧面和展示墙面,还嵌入了USB充电口。
“早晚高峰时,很多人坐着等红绿灯。中午会有人来这里坐着晒太阳,拍照打卡的人也有不少。”黄乐丹是街边移动营业厅的客户经理,她的工位正对着这个街头小品,从过去无人问津到现在大家主动走进去,黄乐丹感慨,“连我都会多看小品几眼,‘醉美之城·幸福乐清’的城市标语记得牢牢的。”
黄乐丹的感受,恰恰反映出了乐清市文明办改变公益广告小品设计理念的初衷和用心。
这是清远路上最热闹的地段,来往人员、车辆众多,大家忙着赶路,少有人会关注路口的文明宣传内容。而一些临时性公益广告,过阵子就要被清理替换,更是增加了成本。
有什么办法让宣传更吸引眼球,让小品虚工出实效?去年9月,乐清在开展城市道路综合改造升级时,将街景公益广告小品的提升也纳进来,先后投入80余万元,在多个重要路口设置了实用性公益广告小品。这些小品在吸引市民歇脚休憩的同时,也让文明宣传的作用更突出。
比共享单车还火的“小蓝车”
12月8日下午1时,乐清市双雁路和育英路路口,5分钟内,颇具乐清特色的“小蓝车”出现了28次,远多于其他自行车数量。
写有“乐清公共自行车”字样的本土“小蓝车”,为何能成为市民短途出行主流?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用户:一小时内免费、借还车服务点多、车况好等,这些优点让市民们愿意用脚投票。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一度给各地城市管理、交通治理带来了不小挑战。乐清市交通水利集团经过探讨,认为光堵不是办法,还是得找到一条群众愿意接受的跑道,真正做好服务。
不妨先从省钱做起。“小蓝车”实行非盈利模式,1小时内免费骑行,1小时以上按每小时1元计费,24小时封顶5元。“在城区内日常通勤,基本上花不了钱。”家住乐成街道银河花园的书法老师汪彩萍是“小蓝车”的忠实粉丝,经常骑车免费畅游乐清。
共享单车能随借随还,“小蓝车”便利性优势如何匹敌?乐清收集了大量市民意见后,抓住“开始100米”和“最后100米”问题,96%的站点采用“公交+公共自行车”一体化布局,实现基础公交和慢行系统的有效衔接。
行走在乐清,这样的细节故事还有很多:出门15分钟就能遇见绿道,整整60公里串起老城和新城;在城市主轴上,留出2760亩空间建成都市农业公园,一年四季轮种各类农作物,让城里的孩子出门就能踩泥巴、捉泥鳅;为乡村公路点起路灯,照亮群众回家的生命安全之路……
“我们把‘努力让乐清人民每个人、每一天都拥有一张发自内心的笑脸’作为乐清的价值追求,打造‘醉美之城·幸福乐清’。希望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沉醉在其中。”乐清市委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乐清启动城市蝶变系统工程,除了环境建设硬件提升外,尤其注重群众的细小需求,实打实想办法提升群众获得感。今年,乐清连续第三年登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榜单。
乐清的“乐”字,许多人常分不清究竟念yuè、还是lè,但无论是哪个读音,都向人们传递着“生活在此,不亦乐乎”的快乐幸福信号。(周琳子 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