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鳌江划大龙民俗文化节开幕

时间:2024-03-12 15:20:22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金瑞雅 赵哲璐 曹文倩

大龙在鳌江镇进行巡游表演 图源:温州日报

二月二,龙抬头。3月11日,沉寂了一年的平阳鳌江大龙再度“苏醒”。昨晚的鳌江畔,乐声高昂、鼓声震天,鳌江街头人声鼎沸、观者云集,数以万计的网友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共同观看这场传统与时尚交融的“鳌江划大龙”盛况。

鳌江划大龙民俗活动历史久矣。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鳌江划大龙”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已逾400年,是鳌江民众为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而创造并传承的民俗文化。2014年该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本次“划大龙”分为白天、晚上各一场。当天上午,第十届鳌江划大龙民俗文化节启幕。8点18分,在春风细雨中,99米大龙正式出游,所经之处,锣鼓齐鸣、热闹非凡,火热的氛围一直持续到晚上。

下午5点半,天色微微昏暗,结束了上午巡游的鳌江大龙昂首盘踞于港口公园中心,与“天下第一鳌”相映生辉,尽显磅礴气势。在夕阳的照射下,大龙闪出粼粼的金光。龙身处,五彩的灯带交相辉映,勾勒出气宇轩昂的磅礴气势。

临近6点,人流越来越聚集,伴随着“咚咚锵”的乐器鼓动声,红色舞龙率先在乐团艺人的手中灵活跃动,为大龙的二次出游拉开了序幕。鼓声、号角声、管弦乐声、群众喝彩声不绝于耳,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了昨晚绝对的主角——“大龙”。

6点,大龙准时启程。在灯光音响效果中,大龙不时发出龙鸣,口中偶有水雾喷出,仿佛弥漫的云雾。大龙所到之处,无不人头攒动,“长枪短炮”相随,夹道的百姓举起手机,或拍照或拍视频记录下难忘的一刻。在迎接大龙的同时,也沾沾龙气。

划大龙队列中,体型娇小的“baby龙”格外引人瞩目。这条按照大龙10:1制作的9.9米的小龙是为了让市民更有参与互动性特别制作的。48名向社会招募的热心市民组成了“护龙队”,轮流“守护”小龙腾腾。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护龙队”所有成员均为“龙”属相或是名字中带有“龙”。

2000年出生的曹博是“护龙队”中最年轻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鳌江人,从“划大龙”旁观者到参与者的变化让他感触颇深。“亲身感受真的不一样,气势磅礴。作为鳌江人,能参与这项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民俗活动,我觉得很自豪。”曹博表示,他负责的部位是小龙的“龙须”处,恰逢这两天工作休假,特地报名参与“划小龙”。

正值鳌江大龙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之际,和以往相比,今年的大龙在外形和表演形式上有了极大改变。鳌江大龙研究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鳌江大龙总长99米,为历史之最,他们正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鳌江大龙”身上还有几个数据也颇有讲究。比如,龙头高5米,龙身直径2.4米,龙身共计9节,使用了2700余公斤毛竹、600余公斤彩布、7000余张鳞片、4500余公斤铁丝,由7位民间师傅耗时50天制作完成。其中,鳌江大龙非遗传人龚光桥与他18岁的儿子龚昌富是本次大龙制作的主要工艺师,对大龙的扎制工艺进行改进加工,通过传动系统让龙头、龙脚和龙尾都能灵活摆动,惟妙惟肖地呈现龙的游动形态,通过反复筛选、对比,升级了声音效果,让“大龙”发出山呼海啸般的龙吟,真正让大龙“活”起来。此外,为了配合甲辰龙年,此次活动注重凸显“龙”元素,大量运用古典风格和传统民俗元素,巡游方阵中还加入腰鼓舞、舞狮、划旱船等表演团队,文化味更浓,观赏性更强。(金瑞雅 赵哲璐 曹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