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二月初一瞿溪会市的时候,我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体验到了会市那快乐的氛围。我们会的不是“市”,会的是“人”,会的是“情”。
我喜欢宁静质朴的瞿溪老街,更喜欢会市时喧闹的瞿溪老街。箩筐、畚箕,竹椅子、圆木桌,菜刀、锄头,传统的农家器具伴随着淡淡的乡愁透过老街晚清风格的建筑,穿过狭窄的街面,如瞿溪河般蜿蜒流淌,在我的心里不停地回荡。
从“古镇瞿溪”白墙黑字的标志进入老街,迎面而来的两位中年妇女,一位扛着竹耙子,一位背着竹椅子,悠闲地走在老街的路口。在她们的身后,一位老农左肩扛着的一把竹竿子,右手提着一把锄头,神闲气定迈开大步。人越来越多,犹如老街口路旁堆积的圆木板砧,一个挨着一个,一个叠着一个,再也不能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人流了。
我挤进老街入口,透过人群的缝隙,看到摊位上摆满了打铁匠手工打造柴刀、镰刀、火钳、斧头、锄头,儿时的记忆在这儿喷发。
在一家竹篾店里,古老的木制门面,深褐色的门柱布满了沧桑的裂缝,店门洞开,门楣上挂着一溜竹篮、竹饭架、箬笠、竹背篓,前面放着大小箩筐,有一对精致的小箩筐漆成深红色特别的显目。圆圆的簸箕一个挨着一个靠在屋内的墙壁上。年老的店主翘着二郎腿坐在竹椅子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这时过来了两位老街坊坐在长凳旁,三个人头碰头点着了烟,烟雾与老屋萦绕,陈年木味与竹香飘浮,竹器与顾客对话,不时有人背走簸箕,提走箩筐。
我来到圆木店跟前,两个店面连在一起,几张并排的琴凳上铺着蓝夹缬,上面叠垒着子孙桶、鹅兜、拗兜、米桶、斗、米升、挈盒、茶盘等各种圆木,黄色、紫色、大红、褐色等各种底色上漆画描金,与来来往往的人流相互辉映。门柱上屋檐下挂着各式各样锯子、木刨、鲁班尺等,表示是一户传统的木匠之家。一位木工老司在房子一角飞快地刨木头,刨花飞舞。店门前一群妇女正在眉开眼笑挑选物品,一位手里拿着一副桃糕印征询别人的意见,一位端着一个花鼓桶在仔细端详,嘻嘻哈哈的声音与挤进狭窄瓦檐的斜阳洒落在店主的脸上,店主笑逐颜开与她们介绍各种圆木器具。
在杂货店里,门面放着一排长秤,地上放着些小秤,锄头、菜刀、柴刀等放在门前的木板上,“老字号”的标记贴在门柱上,店主拿着一把戥秤,与一位大爷仔细校对着秤星,秤星在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一位老人拿着一把菜刀,眯着一只眼睛看着菜刀的刀刃,用大拇指在刀锋上试探。一把弯弯的柴刀拿在一位大叔的手上在静静地查看,他的嘴里叨着烟,洒落的阳光从柴刀反射到他的脸上,映照出一张刚毅的脸,与烟气氤氲定格在了老街的时空里。
在街尾的一家竹器店,专门卖酒抽,几位学生戴着眼镜挂着神奇的眼光在观看,疑惑写在脸上。打篾老司坐在堆积如春笋般的酒抽中间,笑容可掬地望着学生们。墙壁上挂着又细又簿的竹篾,卷成一圈又一圈,如学生的眼镜一般,与他们相互对望。
我转悠到了瞿溪上殿颜真卿纪念馆,里面正在唱大戏。我弄不懂大书法家的纪念馆会在瞿溪安家?和瞿溪有什么渊源?进了颜真卿纪念馆,经人介绍才知颜真卿和哥哥颜真杲是唐代大忠臣,颜真卿、颜真杲两兄弟为讨安史之乱立了大功,颜真卿被封为鲁郡公,却因在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壮烈殉国。颜氏后裔的主要支脉迁居温州,为表达对两位先人的敬仰,在瞿溪建“上殿”和“下殿”予以祭祀。
二月初一,因温州及瞿溪附近的人们都要去赶“会市”,形成了瞿溪二月初一拜年的盛况,瞿溪俗话有云:有心拜年二月初一不迟。于是乎家家户户大摆酒席宴客,据说各家各户、左邻右舍还相互攀比,看谁家的酒席摆的多,来的客人多,其热闹情景,真比过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绕过一条狭窄的小弄巷,旧式的砖墙,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一个着灰色衣服的人,头上顶着淡黄色圆圆的大簸箕,刚好穿行而过。
小巷的转角处,见到一户人家雕砖的门台,探出一两枝盛开的花朵,倒挂着几片瓦当。透过门台,是一处宽敞的院子,地面砖头铺设,院子里是一排老屋,青砖砌就,屋顶为传统的浙南歇山顶式,两头飞檐翘角,屋檐下挂着红灯笼。
我听到喧闹的人声,几个小孩子在院子里嬉闹。看到了中堂摆放一桌酒席,屋檐下摆放两桌,院子里还摆放三桌,端菜的妇女系着围裙快速优雅地穿梭在酒席间上菜,客人已坐齐,正在等待开席。
我很想走进门台,占个一席之位,品尝这美味佳肴,体验瞿溪人二月初一拜年宴客的气氛。可我很羞怯,怕他们取笑我,只好架好相机,拍摄下了这一浓浓的情节。
杨国华,喜爱文学,热爱摄影。常有文学作品发表于专业文学杂志与报刊,同时立足本土影像,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影像,让文学与艺术萦绕生活。
《那时的编织袋》入选“温州记忆·百年献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 2020年摄影专题作品《寻找》获得三影堂摄影奖、中国“伯奇杯”摄影奖、浙江纪实摄影大展。2022 Daguerre(达盖尔)年度摄影金像奖。出版《中国浙江摄影家文献》。(杨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