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第六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一张网”“一盘棋”的格局,将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打造成发展活力强劲的增长极。眼下,长三角区域GDP已迈上30万亿元新台阶,传统、新兴、未来产业集群如何分工协同、共同发力?我们从一条产业链说起。
在杭州滨江区浙江清大视光科技有限公司视光研发中心,软件工程师正在和苏州硬件研发人员远程测试新款白内障筛查仪。作为国内眼科医疗器械头部企业,公司每台设备,七成以上配件来自长三角。
产业链遍布长三角,这是企业的底气所在。清大视光此前只从事软件开发,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他们与苏州、上海等地企业合作,一款新产品,仅用三个多月,就能面市。
软件研发在杭州、硬件开发在苏州、关键配件上海产、整机生产在温州,一条稳定安全的医械产业链已在清大视光初步形成。
眼下,长三角区域内已相继建起了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9个产业链联盟,浙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有2/3左右可在长三角实现备份。
在产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同时,各地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协同突破。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中心,上海威蓝汽车负责人张旭每周都要来一次。此前,企业从事氢能源车研发,但一直缺乏足够实地测试的科研平台。
通过技术创新中心的对接,张旭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科创团队正在开展4.5吨级氢燃料电池新能源冷链物流车的开发测试;同时,针对氢能源动力装置的可靠性问题,位于常州的国家级检测平台也迅速介入,共同完成相关验证。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绿色出行研究中心专家杨祖勇说:“汽车数字化和新能源汽车涉及的学科比较多,整个长三角地区,氢燃料的开发环境十分友好,可以完成整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过程。”
跨区域整合科技创新力量,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搭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446家,开展技术需求合作736项。与此同时,之江实验室已成为浦江国家实验室核心支撑,领衔建设国家智能计算研究院;西湖大学正积极承担合肥实验室的相关战略任务,“核心+基地+网络”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加速形成。(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