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耕的犁铧翻开浙南的土地,温州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也在悄然铺展。
回首过去一年,温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63元,同比增长6.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9元,增长11.2%,增速全省第3;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总量全省第2,总收入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达10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4。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温州在“千万工程”牵引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浙江明确将缩小“三大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而温州,在高质量发展促共富、提速打造“浙江省第三极”中,哪些发展动力可以更充分地释放?如何让共同富裕更加可感可及?创新的温州,在浙南山水间,不断探索,努力前行。
“千万工程”下个20年
温州将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温州的乡村,正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大众的认知。不止是精致的农村院落、淳朴的自然乡风,更是百花齐放、“一村一品”,从沿海渔村到深山古村,各美其美。
许多“明星村”已人尽皆知:洞头东岙村点沙成“金”,渔民洗脚上岸开起民宿餐饮;平阳鸣山村非遗一条街,点亮夜经济;鹿城樟里村,让乡村成为艺术空间,让田野变为画布。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20余年来,温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当“千万工程”进入第二个“二十年”,温州在村民收入、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等方面已有了质的飞跃。温州要如何在高原之上再筑高峰?
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正在悄然走红。在泰顺雅阳镇东安村,绿油油的田野中,一艘搁浅的渔船格外引人注目。一群返乡创业的青年花费一个月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了一座稻田咖啡馆——“浪肆”。开业一年多以来,“浪肆”咖啡长期占据各大本土消费类新媒体排行榜的前列。田野随四季更迭:水稻收割后种上小麦,小麦成熟收割后,又迎来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时而云雾缭绕,时而绿意盎然,一年四季风光无限,吸引着无数游客驱车前来打卡。
全面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温州加速缩小“三大差距”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用更广阔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推动农村与城市、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到2027年,温州要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5%,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达78.5%。
其次,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独特资源,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计划到2027年,实现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13.9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30亿元。
最后,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提升、循环畅通,让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今年,温州市计划完成21000栋(户)农房宜居改造,推进60个行政村管线序化工程,450个行政村村道提升,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到2027年,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75%,和美乡村覆盖率达90%。
泰顺滨泰共富数字经济产业园。泰顺县供图
做强产业深化改革
让共富成果人人共享
当前,温州正站在冲刺“双万”之城的重要历史关口,如何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实农民的“钱袋子”?温州找到的答案,是做大做强“六个一”特色农业产业。
养好一条大黄鱼,温州人绝对专业。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软体智能海洋渔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生态海洋牧场,以及全国最大深水抗风浪网箱群,如此高成本、高技术含量的养殖投入,确保了养殖出的大黄鱼品质上乘,甚至可直接用于制作刺身。多年来,温州大黄鱼的产量与产值均稳居全省榜首。
今年,浙江印发《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将重点打造国家级大黄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高品质大黄鱼品牌,这将极大地推动温州大黄鱼养殖业迈向新高点。
龙湾永兴粮食功能区大丰收。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不止于一条大黄鱼,更有一盘预制菜、一根石斛草、一杯本土奶、一个瓯柑果、一片茶叶。当下,温州正紧扣“土特产富”主题,聚焦“一县一方案”,高水平打造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13条。集中力量补齐发展短板,加快乐清铁皮石斛、泰顺三杯香、文成杨梅等3个省级乡村“土特产”培育试点建设。同时,推动农业产业持续向精深加工发力,全力推进水产品、卤制品、高山蔬菜、肉禽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基地)。深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农业“双强”先导区,规划建设农业产业科技城,推进乡村产业集聚平台能级提升。
如何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从1956年永嘉燎原社首开全国包产到户先河的试验探索,到2011年再次被纳入新一轮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温州的农村改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苍南钱库镇鑫悦高科技产业园效果图。苍南县供图
2024年,温州持续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以农合联为核心,建设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30个。扎实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永嘉大若岩入选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盘活闲置农房3714宗,带动农民和村集体增收5.1亿元。
今年,温州市将实施多“地”联动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开展全域闲置农房盘活行动,盘活闲置农房2500宗以上。
山海同频,共绽光彩。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温州正续写着这段山与海交织的动人篇章。(温州日报 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