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炎炎夏日,温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7支社会实践队深入温州7个县区乡村社区一线,开展以“问理·育魂之旅:青年入乡·思政进乡”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让青年大学生从“近乡观察者”向“入乡实践者”转变。
该学院创新构建的“五个一”青年入乡实践新模式,要求各实践队完成一篇精准的调研报告、开展一次深入的入乡走访、进行一次深刻的头脑风暴、举行一场扎实的报告反馈、形成一套系统的成果汇编。经管学院学工办副主任王挺表示,历经半个多月的深耕,学子们交出7份调研报告、77份思政报告、21份人物访谈录、12场创新提案会、5套特色课程方案、3份政府采纳证明,他们在田间地头感受思政教育,在乡土中淬炼新时代的“温州人精神”。
本次社会实践的一大亮点是青年入乡项目化。入乡后,各实践队开展座谈,深入了解乡域发展的痛点难点,绘制出“资源-需求”清单。指导老师带领实践队员,结合团队特色,确定调研课题,开展入乡走访,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和成果汇编。
“农裕”实践队为洞头区鹿西岛开展渔产品电商直播
“农裕”实践队由7名跨境电商、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大学生组成。他们的实践地是温州市洞头区鹿西乡。在走访交流中,他们得知鹿西乡的渔产品存在“叫好不叫卖”的困境。于是,他们思考如何迎合当前全新的电商直播趋势,创新渔产品营销路径。为此,实践队深入开展题为“新时代电商赋能渔产品营销的创新路径研究”的实地调研和入乡探索。他们通过挖掘产品背后“逐浪野化、天然有机”的动人故事,精心设计直播脚本,在直播间讲述温州人与大黄鱼背后的故事。一周时间内策划开展3场电商助农直播,直播间总计获得点赞热度79.3万,直接、间接助农增收2万余元。
同时,团队开展深入访谈、座谈,总结相关经验做法,形成一份精准的社会调研报告,并向在地政府现场汇报,得到了鹿西乡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可并收获了感谢信。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在我看来,‘五个一’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逻辑框架,让我们入乡后能迅速凝成一股绳,高质高效地开展实践调研。”队员周佳瑛激动地说。
指导老师谷芝杰表示,“正如我们的队名一样,我们希望发挥大学生在电商直播方面的专长,通过电商助农来实现三农振兴和共同富裕。”
“农裕”实践队为洞头区鹿西岛直播售卖大黄鱼
本次社会实践的另一大特色是思政进乡模块化,构建以实践育人为主线,以“红色铸魂”“绿色共富”“蓝色治理”三大模块为主体的乡村思政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党建教育、乡土情感和治理能力这三大层面。要求实践队通过观察体验和深入访谈,寻访乡村老党员,对话“乡村CEO”,跟随基层网格员深入“最后一公里”,形成走访笔录,撰写思政报告。
在龙港的村社,由10名学生干部组成的“言创”大学生新农人实践队,以传媒科技赋能语言治理,用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振兴。队长戎律澄的笔记本写满注释,“阿婆,这句跟我念……‘吃天光’对应普通话‘吃早饭’。”
指导老师王正源和队长李奕扬、李唯豪带领的“石榴红”志愿服务队深入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坡南街等周边地区,探索非遗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以振兴乡村文旅发展。队员表示,“在平阳烈士纪念馆,我们缅怀先烈,追忆峥嵘岁月。在坡南历史文化街,我们对话游客,深挖红色文化和历史街区的现代价值。这比在学校上一百堂思政课更震撼!”
“石榴红”实践队在平阳县鸣山村采访钱承恩馄饨店老板(非遗传承人)
该学院及时总结暑期实践的成果,近期还推出了“xiang青年”的社会实践品牌,以“向乡·相享·想象”的三维意涵来夯实“青年入乡·思政进乡”的实践探索。该学院党委副书记余豪骥认为:“乡土是最好的课堂,汗水是最真的答卷。青年入乡的本质是思政教育的范式革命。当学生在非遗工坊领悟文化自信,在渔岛直播体察民生之艰,‘问理·育魂’便有了生命温度。”
2024年,温州理工学院为深化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推出“问理·育魂之旅”思政工作品牌。该品牌启动以来,以“课堂+”“实践+”“场域+”“网络+”“科技+”为路径,开展系列活动200余场,覆盖学生近3万人次。(温州理工学院 余豪骥、陈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