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轨道交通工程智慧管控中心,一块巨型电子屏正实时显示着市域铁路S3线各标段的施工画面。借助融合AR鹰眼、AI识别、物联网传感等前沿技术,以“数字之眼”重塑传统工地管理模式,实现从“人盯监控”到“智能监管”,从“层层审批”到“秒级响应”,一场市域铁路建设领域的智能化变革悄然落地。
从S1、S2线困境
到S3线智慧工地的技术蝶变
市域铁路S1线在建设过程中,工地现场监督是委托给第三方公司的。“当时是单纯对传统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比如工人安全帽有无规范佩戴,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开展监督。”温州市铁投集团建设分公司质安部工作人员潘振华坦言,当时监控点位少、清晰度差、覆盖范围少,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S2线施工建设时,监督技术已开始向智能化靠拢。“当时搭建的监测系统功能多了不少,但很多功能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潘振华还记得,S2线施工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摄像头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这就要求有专人一直值守在电脑前,同时还得有一人去现场监控拍不到的死角检查。”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AI技术开始在市域铁路建设中崭露头角。2024年4月,温州市铁投集团正式引入“智慧工地”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不仅能够实时整合安全、人员、设备及环境等多方面信息,更打破了传统安全监管模式的局限,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从“人防”到“技防”
S3线工地AI全流程守护
凌晨4时,张师傅就已到达S3线施工现场。随着“滴”的一声,在闸口刷脸之后,他进入工地,完成了打卡并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现场人员管理模块里能看到所有的人员信息,可有效远程管理工地人员。
打开相关页面,在人员统计里,在册人数、近日考勤人数、出勤率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在AI智能事件管理板块中,“安全帽未佩戴”和“反光衣未穿戴”等数据也赫然在列。
“像佩戴安全帽,在工地安全检查中是比较重要的,事关工人的生命安全。”潘振华表示,智慧工地能自动识别未穿戴安全帽和反光衣的工人,通过鹰眼抓拍、AI自动计算,后台直接记录,将督办单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完成整改闭环。
“以往我们到工地检查,整改通知单得通过3~5天线下传达,中间还得通过一系列流程,层层审批整改;现在,通过智慧工地,可实现当天收到、当天整改。”潘振华介绍,在质安检查模块里,检查人员一旦发现施工问题,可直接在系统内下发整改通知单,工地负责人通过手机收悉后可当场整改,并将整改后的情况拍照上传。
S3线沿线80米高空布设的AR鹰眼,可对布设点5公里范围内的施工情况开展巡查,打造市域铁路S3线全方位可视化立体监控体系。不同于S1线和S2线的视频监控方式,S3线采用AR实景地图。通过AR地图,工人们此刻在工地上做什么、在哪里施工,都能一目了然。AR技术,能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嵌套并进行互动,构建全方位智能可视化立体监控体系。通过AI技术识别分析视频图像信息,推动企业智能化安全监管转型,可大幅度提升安全管理效能,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原材料可控可追溯
全程贯彻绿色文明施工
民生工程,品质至关重要。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还可实现对建设原材料的可控可追溯。在原材料管理模块中,原材料的来龙去脉清晰显现。以热轧带肋钢筋为例,材料厂家为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规格型号16毫米,进场日期为2024年6月11日,存放地点显示为渔潭临时加工厂,进场数量9,抽检状态合格。
在S3线试验检测中心,一台检测机器人正忙碌地检测混凝土质量,全程无人工干预,试验检测数据可实时上传到智慧工地平台,从而保障了项目对混凝土质量的实时掌控。
施工难免会产生灰尘和噪音,S3线全程贯彻绿色文明施工。扬尘监测(PM2.5、PM10)、噪声监测、温湿度、风速、大气压监测等数据都在智慧工地系统实时显示,管理人员依据现场实时数据优化施工组织,确保将对工地周围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下一步,温州将持续完善智慧工地物联网感知设备,探索智慧工地系统结合大模型应用创新,实现安全风险预测、进度预测、质量评估、智能预警,自动生成定制化报告,实时获取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等关键数据,打造可视化、智能化数据驱动的集成服务管理平台。(温州都市报 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