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瑞安:一朵草菇串起循环农业,桐浦“浙朵菇”激活共富链

时间:2025-08-14 16:35:50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杨微微、夏郑希、蔡伟

凌晨的温州瑞安市桐浦镇,夜色正浓,菌菇基地里却灯火通明。恒温库房内,工人们正麻利地分拣、称重、装箱,这些凌晨刚从菇床上采下的草菇,即将踏上奔赴温州、杭州、上海的旅程。清晨四五点,一批草菇运送到最近的温州大南门农贸市场,中午时分,温州食客的餐桌上就能尝到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

这些新鲜草菇来自桐浦粮菌循环农业项目,是九益久(温州)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出的成果,该项目一期占地面积44.3亩,总投资1.02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达到5840万元以上,每年还能额外带动农民增收480万元。

工人们正麻利地分拣、装箱草菇

6小时到餐桌:本地草菇让当地人首个尝鲜

“今天运了400斤,到市场就被抢光了,这已是我第四天来拿货,订单一天比一天多。”温州菜篮子众创空间主理人吴勇,是桐浦草菇首批“追鲜者”之一。他深耕市场多年,对草菇的“脾气”了如指掌,草菇的珍贵,藏在它对环境的“苛刻脾气”和运输的“超高难度”里。哪怕是常被说“娇贵”的荔枝,在草菇面前,运输难度都要逊色几分。

桐浦草菇

“太冷易损伤,太热易休眠。以往本地市场的外地草菇,经过长时间运输后,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颜色发黄,口感也受影响,所以酒店一般使用罐头货。”吴勇说,而桐浦本地草菇的出现,让“鲜”不再是难题。从采摘到端上餐桌,他们争取把“抢鲜”时间控制在6~12小时。“源头直供的新鲜感,是外地货比不了的。”吴勇已计划在市场部建造专业储存室,组建销售团队对接酒店、企业食堂、月子中心,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本地鲜”。

“浙朵菇”的底气:科技让农业告别“靠天吃饭”

智能化菇房

“我们已注册了品牌‘浙朵菇’,有机认证正在申请,我有十足把握。”谢修福的信心,来自基地里的“黑科技”。在智能化菇房内,从荷兰引进的顶尖设备正在运转,温度、湿度、光照等通过数字化系统精准调控,出菇时间、品相都能标准化把控。

“传统种植看天吃饭,我们靠数据说话;传统模式26个菇房需要60个管理人员,现在只要2个人;传统学习种菇需要1年,现在只要稍加培训就能学会。”谢修福说,他们的菇房内草菇精品率稳定在95%以上,产量均匀可控。而传统模式下,天气太热上层不出菇,太冷下层不出菇,产量无法保障。现在有了智能化控制,能做到一个菇房内6层菇床均匀出菇,为后续稳产量、稳销售打下基础。

小菌菇的大循环:从秸秆到沃土,串起共富链

在桐浦镇,这朵草菇的价值远不止“鲜”。项目构建的“秸秆——菌菇——菌渣——有机肥”循环链,正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年消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1.2万吨,生产有机肥1.44万吨,可改良土壤1.44万亩,减碳减排助力乡村绿色发展。仅秸秆利用这一项,每年就额外带动农民增收480万元。“1吨秸秆能减少1.8吨二氧化碳排放,转化率达30%,还能带来约4000元的收益。”谢修福说。

这个粮菌循环农业项目更是一项共富农业项目。项目流转了大路、黎明、董夏3个村的50亩土地,每亩每年租金1000元,每5年递增10%。3个村在菌菇基地建设物料房,入股粮菌循环项目,每年可获30万元固定收益,每5年递增5%。基地还为附近村民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这块空地原先是一个废弃地,十几年都没有特别好的方式利用起来,这个农业项目落地后,现在活过来了。”大路村党支部书记赖国新介绍,3个村有村民4000余人,现在留守村里的仅1000余人,且多为老人。“这个项目让村集体有了收入,村民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改善,尤其是常年生活在村里的老年人,比如可用于建设康养项目、老年人节日福利发放等。未来可能衍生出研学、直播等新兴行业。”(瑞安市融媒体中心 杨微微、夏郑希、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