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诗人谢灵运笔下的温州湿地,在千年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生态保护的智慧与成果。2025年8月,在非洲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温州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浙江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发布会现场。蒋文广/摄
廿载耕耘:从“两山“理念到国际认证
2025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温州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被视为对这一理念的最生动诠释。自2021年温州市委将创建工作纳入党代会部署以来,温州以“立市之本、发展之基”的决心,构建起“顶层设计+系统修复+全民参与”的立体化保护体系:
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出台《温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塑造“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的滨海湿地城市风貌;颁布《温州市湿地保护办法》,创新“六督”机制(党委政府带头督、人大政协视察督等),通过“治水”“湿地保护”电视问政织密监管网络;实施“蓝色海湾”工程清除互花米草4.9万亩,恢复滩涂生态,种植红树林402公顷,完成浙江省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建成全国首个地市级红树林研究中心。
生态家底:自然本底与人文底蕴交融
温州的“国际湿地城市”之路,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独具特色的人文传承。作为浙江省湿地面积最大的城市,温州拥有滨海、河流、湖泊等全类型湿地,514公里海岸线孕育全国少有的滨海湿地群,1.4万条平原河道交织成“万顷水乡”生态矩阵,湿地总面积达22.33万公顷。这里生物资源丰富,湿地植物839种、动物1559种,温州湾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每年吸引超10万只候鸟栖息,包括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2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三垟湿地、洞头南北爿山湿地相继获评浙江省观鸟胜地。
作为山水诗发源地,谢灵运的千年诗意更是在此延续。龙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湿地保护,成立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打造“城市与湿地共生”的文化体系,让自然与人文在湿地中和谐共生。
全民共享:生态红利释放发展活力
近年来,温州市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重要契机和有力抓手,着力描绘碧海蓝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湿地生态画卷,努力让绿色福祉惠及全体市民。
三垟湿地通过清淤和水环境整治,Ⅲ类水占比达60%,部分区域达Ⅱ类,周边气温降低2-3℃,成为市民“推窗见绿”的生态福祉。南麂列岛大黄鱼生态养殖年产值超3亿元,2024年海岛旅游创收1.5亿元;瓯江“温州时尚外滩”、楠溪江“最美桃花源”等文旅IP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生态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湿地观鸟自然课堂、省级观鸟胜地成为科普教育热点,35.8万名志愿者参与巡河护湿,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创建成果直接惠及市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作为温州湿地保护的核心样本,三垟湿地用20年完成华丽转身:与温大合作成立研究院,推进全域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新增鸟类103种、维管束植物637种,成为“城市之肾”;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289万人次,成为国际园林博览会分会场;修缮古桥古居,建设南怀瑾书院、乡情民俗馆,保护河乡文化、塘河文化,“稻柑菱共生系统”入选省级农业文化遗产,文化研学活动吸引超1100人次参与。
据悉,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全球共有43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其中中国13个。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新增31个城市中,中国占9席,温州与杭州的“双城入选”创全国省级纪录。
“荣誉是起点,更是责任。”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海洲表示,下一步温州市将以“翻篇归零”的心态,持续守护湿地资源,打响“国际湿地城市”品牌,力争成为世界级滨海湿地保护典范,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温州方案”。
从“两山”理念提出到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温州用20年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这座素有“浙南水乡”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用20年时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答卷。(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