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尾声,暑热未消,温州教育人的热忱已先一步点燃开学季的序章。8月25日,2025温州市中小学“我的教育故事”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举行。这场被誉为温州教育人“开学第一课”的盛会,今年继续延续“弘扬教育家精神”主题,吸引全市近14万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
作为温州师德建设的“金字招牌”,报告会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为底色,从未停下“创新讲述”的脚步。今年,一群带着青涩与好奇的青年教师,化身“教育故事寻访者”。通过他们和9位教师代表的互动,沉浸式聆听“我的教育故事”,捕捉那些藏在日常里的育人微光——而这些微光,正是温州教育者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注脚。
微光实践 教育者的默默坚守
“对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幼儿园就只是个幼儿园,但是对产业园里的孩子来说,幼儿园就是他们整个的童年。”龙湾区滨海第一幼儿园王艳玲讲述“一亩田”里的教育坚守。她和老师们成为孩子的“临时父母”,“清洗消毒吸汗巾、雨天备好防滑袜、走廊里放着流动伞”,用“博爱与坚守”,让一亩田成为了“小候鸟温暖的巢”和“大候鸟信任的港”。
浙江省乐清中学陈佩军分享了“立校之道”的三个关键转变。从发现“题目都对,老师仍详细讲评”的细节,叩响“精准教学”的大门,让智学网的高频错题替代“凭经验上课”;到面对“学校像大号自来水厂”的戏言,改造“樱花大道、梅花坞”等十大花木景观,让校园“不见一寸黄土”;再到看见年轻教师“啃冷包子赶课”,要求“早餐送进教学楼,必须是热的”,他始终坚信:“真正的立校之道,最终应该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
家校协同,是一座需要用心搭建的桥。“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温州绿轴小学班主任杨晓东用一本《家校联系本》破解沟通难题。面对家长“老师您有方法您多管管他”的敷衍,她坚持每日手写45条留言,关注学生的“闪光点”,体察家长的“焦虑点”,让沟通从“应付”走向“共育”。
教育者的实践如点点微光,在学生童年、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家校沟通的桥梁上,静静闪烁。这份微光也终将汇聚成炬,让教育温度长久传递、生生不息。
点燃梦想 教育方法与时俱进
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班主任黄正泛用21年制作近1000集成长视频的故事,让学生在集体星光中找到自信。因为他坚信“教育的真谛,不仅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更要让孩子们学会去看见身边的人”。
而永嘉中学班主任周瑛的“企鹅家族”故事,更让寻访团读懂“点燃梦想”的力量。面对自称“学渣”的小应,周瑛用37个午休开启“数学追赶计划”,更联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过来人”学姐为他打气。“瑛姐,如果我考不上警校,您还会觉得我优秀吗?”高考前的纸条里,藏着孩子的忐忑;而周瑛在爬山照片后写下的“无论结果如何,你已经是老师心中最棒的警察”,则成了最有力的支撑。最终,小应以数学136分圆梦警校,“自称‘学渣寝室’全员冲过重点线”的逆袭,印证了周瑛的教育理念:“用心的‘看见’,就是所有温暖的开始;只有点燃孩子们的梦想,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育的边界,还在更多领域不断拓展。温州市实验中学体育教师陈鹏程的故事,让“体育是最好的教育”有了生动注解。为了让学生在150米小操场完成3000米耐力跑,老师们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想出“绕校园跑大圈”的办法;为推进“零点体育”——让学生到校先运动一节课再学习,他们直面质疑,最终用“运动后课堂专注度提升”的成果回应。“实验体育人一点都不让步的‘争’,从来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为了孩子的较真”,陈鹏程的话,道出了体育教育者的坚守。
平阳县实验中学科学教师林立晃则用“好奇”点亮科学课堂。一次酸碱性实验的“失败”,因学生一句“有没有别的试液能测出来”,点燃了持续一个半月的探索——午休的实验室成了“秘密基地”,林立晃化身“顾问”陪伴学生,最终捧回温州市小课题一等奖。“好奇本身,就是教育最动人的起点”,这位50岁仍站上省级课堂评比舞台的教师,用28年教龄证明“对教育未知的好奇,与年龄无关”。
正是无数个对教育满怀热忱的实践者,让教育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精神传承 教育者勇担新使命
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教育的温暖同样在传递。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苌敏讲述了她如何用“特”别的引导,让听障男孩小杨从“校园里不省心的小野马”成长为在国际影展上绽放的摄影师,“成为摄影师,我也能行”的呐喊,是特教老师“用特殊的爱育特殊的人”的最佳答卷。
因材施教的成功案例,也发生在瑞安市塘下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郑小勇老师带领迷茫的小王同学深入企业破解钻头刃磨难题,历经三个多月、百余次试验拿下省级发明金奖。小王后来回到母校当老师,用亲身经历印证“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懂得,虽然平凡,但也能凭一技之长做‘幸福的普通人’”。
2005年始建的“温州教育名师林”,如今已是一片苍翠。二十载光阴掠过,67位首届温州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手植的树苗亭亭如盖,积石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种一颗育人为乐的心灵树”等箴言被一一践行,在阳光下愈发清晰。不时有青年教师驻足凝望,切身感受:教育家精神是一代代人用“看见”的温度、坚守的力量、创新的勇气写就的年轮,最终汇成“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磅礴回响。
“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师者,人之模范也”“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在报告会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向全市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好学温州·教育强市”新征程中广大教师的担当与使命。
近年来,温州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多维度筑牢师德根基。在机制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十项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意见》等“1+8”文件,从党建引领、教育引导、荣誉激励等十个方面系统构建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教育方面,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题培训,每年举办“我的教育故事”暑期师德报告会,实现14万教职工全覆盖;实施新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开发本地化师德课程,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在典型引领方面,多元选树优秀教师、班主任、校长等,筹措社会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表彰,营造“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氛围。
据悉,今年远在四川阿坝、青海海西、西藏拉萨、新疆拜城十余所结对学校的分会场,也组织了温州援派教师在线观看报告会,进一步坚定教育信念,在高原地区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中国教育大爱追梦者。
温州教育者正以“看见”为笔,以坚守为墨,在“好学温州·教育强市”的画卷上,续写教育家精神的新篇,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温暖而坚实的温州力量。(郑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