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爬到竹梢时,温州瑞安陶山镇六甲村的蔗田里,响起一片簌簌声。
在瑞安市陶山镇“蔗里”共富工坊,农户忙着包装已下单的甘蔗。(资料图片)苏巧将/摄
村民郑世军蹲在足有人高的蔗丛里忙不停,“我们天天来蔗田里帮忙,剥叶、培土、除虫,一天能挣300块,正好贴补家用。”在陶山,甘蔗产业是许多农户家门口致富的途径。
再往远处看,瑞安的乡间地头还散落着不少这样的“微产业”,它们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一头系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底气,凝聚成瓯越大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富希望。
一根甘蔗“甜”出品牌意识
浙江有三种青黄皮果蔗,分别是温州陶山青皮、温岭黄皮和临平上湖青。
“蔗”如其名,陶山镇4500亩左右的蔗田青绿一片。三个月后,这些甘蔗秆身将变得敦实饱满,被成捆装上货车,发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漂洋过海运出国门。
“一亩甘蔗粗加工后能卖2万多元,除去成本,每亩能赚1万多元。”陶山镇甘蔗协会会长狄优霞的这笔账,映射甘蔗产业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潜力。数据显示,目前陶山镇从事甘蔗相关产业农户2000多户,线上线下加工销售企业60多家,合作社22家,预计今年总产值超1.2亿元。
致富的关键,在于品牌意识的觉醒。
据考证,陶山种植甘蔗有1500多年历史,从南朝陶弘景以药渣催化发轫,历经千年传承。陶山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秘书长蔡庆贤说,如今的“陶山甘蔗”是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色农产品,蜚声中外,有“甘蔗王”之称号。
“甜一度”的陶山甘蔗,如何让农户尝出“两头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打破农家散户零星栽培竞争力不强的困局:2021年5月,陶山镇成立温州地区首家甘蔗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16家甘蔗专业合作社抱团,携手190户社员,辐射3000亩蔗林,打出区域品牌,产值超亿元。”狄优霞身为联合社理事长,见证了“攥指成拳”的力量——联合社牵头与物流公司、农资购销公司谈判,农户可享受到物流价格下浮35%、化肥批发价送货上门等实惠,解决单个合作社“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难题。
“40多年前,我挑着扁担去温州城区卖甘蔗,现在儿子儿媳帮我在网上开直播,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近1万单。”瑞安市繁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洪勋笑称“不愁卖”。
去年4月,繁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对甘蔗加工工序进行升级,延长了保存期限,让首批精选的500公斤甘蔗成功出口至韩国。“今年加拿大、迪拜、新加坡等海外订单源源不断。”邱洪勋说。
“目前陶山镇有30支销售队伍,在各电商平台共有18家活跃网店,去年网络销售产值近1亿元。”陶山镇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尤文博说,甘蔗大户为周边村的老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辐射人员达5000多人。
一头牛“牵”起全产业链
沿着瑞安湖岭绿道前行,尽头便是著名的“牛村”湖源村。小村山环水抱、田园开阔,省级美丽河流三十三溪蜿蜒流淌。
村旁的“十里滩林”樟树蔽日,是近年爆火的网红打卡点,周末游人如织。
来这儿的游客,要么是冲着“湖岭牛肉”,尝鲜后被滩林的清幽一并绊住了脚;要么是来滩林打卡赏景,顺道尝了回“湖岭牛肉”,就此记在心上,成为常客。
牛味与景致,本就相辅相成。这也是湖源村打出的一手好牌——全产业链驱动乡村振兴。数据显示,湖岭镇牛肉产业年产值约8亿元,其中,湖源村独占约6亿元。
“以牛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全村3200多人生产生活几乎都在牛产业链上。”湖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娄明文掰着指头细数,“养牛、屠宰、卖牛肉、牛肉加工、开牛肉火锅店,甚至研究牛文化,每个环节都有人在做。”
其实,早年间湖源村并不养牛,就连现在的牛,也多是从国内的云南和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引进。可以说,这条完整的牛肉产业链,称得上是无中生有。
深加工是湖源村“牛”起来的秘诀。“40多年前,我就开始卖牛肉,后来学做牛肉干,卖得特别好。”作为行业领军人物,温州阿德米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金览妹是村里牛肉精加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她的牛肉铺已经做成了规上企业。
有趣的是,搭上“牛文化”这根纽带,村里的旅游业也一炮而红。
“十里滩林原是杂乱草地,每年光环境清理费就得4万元。”娄明文说,2021年村“两委”对滩林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十里滩林”产业带,借牛文化嘉年华引客。如今,这条产业带全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单租金收入就为村集体增收约30万元,带动周边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距离十里滩林1公里外,新建的湖岭牛文化博物馆已对外开放;占地4000平方米的“三牛”研学中心正提速推进。
“我们就是要把牛‘吃干榨净’。”娄明文笑着说。
一个南瓜“引”进整条生产线
在瑞安高楼镇,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西藏”——西侨村。它隐匿于海拔500多米的高山之巅,透着与世无争的安然。
谁能想到,这样一座“空心村”,竟为瑞安各地滞销农产品辟出了新路子:那些卖不出去的果蔬,被运到这里制成蔬菜干,再走向市场。
底气,源自村里新建成的800多平方米蔬菜加工基地,拥有瑞安唯一一条蒸汽式蔬果烘干流水线。
从“空心村”到致富“中转站”,故事内核是一场巧妙的“变废为宝”——
2019年5月,归乡华侨王步钗被推选为西侨村党总支书记。家乡的腾烟瀑风景区打通了进山栈道和游步道,却依旧留不住游客。就在他犯愁时,高楼镇给山村谋了个新点子:农旅融合。
“我盘点了一下,西侨村光耕地就有900多亩,可惜抛荒严重,资源浪费了。”王步钗当即发动村民开荒,短短两年,200多亩地让荒坡有了新模样。
土地盘活了,如何才能长出“金疙瘩”?
在镇里牵线下,瑞安市高楼镇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胡允祝被引荐到西侨村。“西侨村天生好底子,准能种出品质拔尖的高山蔬菜。”胡允祝开始试种南瓜。南瓜长势喜人,2023年试种产值7万多元,次年增至30多万元。
“镇里牵头组建了‘寨寮·十二月令’桂月南瓜共富工坊,不仅跟踪管理,还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全程做好技术指导。”高楼镇副镇长孙志祥说。
农产品既要丰产也要丰收。今年4月,高楼镇农合联、马屿中心供销合作社、瑞安市百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三方携手,成立瑞安市供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政企社联动”模式,破解山区农产品产销难题。
闲置10多年的校舍被改造成蔬菜加工基地,引入清洗、烘干等配套设备。胡允祝说:“我们把各种蔬菜加工成南瓜干、笋干、番薯干、梅干菜等干货,延长了保鲜期,也提升了附加值。”
试运营期间,供兴公司收购了瑞安各地滞销蔬菜,包括近2.5万公斤花椰菜、1万公斤鲜笋和4000公斤四季豆,烘干后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70多户农户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难题。
目前,该公司已吸纳50多名留守村民,村集体不光每年能拿到固定租金,还能享受供兴公司20%的利润分红。
眼下,瑞安“微产业”正深深扎根乡土,向阳生长,以微小却坚实的支点,稳稳撬起乡村共富的大能量。(温州日报 叶凝碧 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