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社交和休闲体验的需求增加,安静、轻松的社区酒馆逐渐演变为一种更轻盈的生活方式载体。
在温州鹿城,一家仅50平方米的小酒馆以“反商业”的姿态悄然扎根于居民区楼下。没有显眼的招聘,不参与商业评分炒作,甚至不主动公开联系方式,却凭借“空间即产品”的理念和季度更新的创意酒单,实现了60%以上的顾客回购率。
Room酒馆门口
Room酒馆是一家位于蒲鞋市居民区里的小酒馆。去年5月,主理人阿辉接手了这家由临街老房改造的咖啡馆,自修自建做起了酒馆生意。这里没有网红打卡墙或促销海报,取而代之的是随季节更替的四季酒单、创意鸡尾酒。
Room酒单
“商业变现固然重要,但我更想创造一个让自己和同频人都舒服的场域。”主理人坦言,酒馆的选址刻意避开了商圈,藏于一条“很美的小街”,既降低了运营成本,也筛选出了“懂这种消遣方式的人”。
如今,Room已经成为了附近社区年轻人的精神据点。“推开门就像回到宿舍客厅。”在英国留学归来的熟客小陈坦言,自己几乎每晚都会来坐坐,在这里也认识了很多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新朋友。“基本上每晚来的客人都相互认识。”酒馆主理人透露,目前常客中留学生占比近四成,这种自发形成的“国际社区”让酒馆多了一份家的味道。
正如茑屋书店创始人曾田宗昭所言:“未来的竞争是生活提案能力的竞争”,当越来越多的商业体陷入同质化竞争,Room用实践证明:精准的自我定位、极致的个性化表达,或许才是小众酒馆立足的长久之道。正如主理人所言:“人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哪怕明知做不到,但尝试本身就有意义。”
在鹿城,类似Room这样扎根社区的小酒馆正悄然形成集群,他们平均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却以独特的社区黏性盘活了城市“边角料空间”。这种“有限空间的无限价值创造”,恰恰印证了鹿城在推进文商旅融合过程中所倡导的“微更新”智慧:用精致的内容力取代粗放的空间扩张,以持续的文化创新激活城市“毛细血管”。(掌上鹿城 谢琼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