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海洋生态文明 温州“蓝色循环”做了什么

时间:2025-09-01 10:47:50 来源 : 温州日报 作者 : 张琳

日前,温州迎来了一批高质量“调研团”。由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组成调研团,对温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在“蓝色循环”、美丽海湾建设、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开展联合调研走访。短短几天,他们带走了对温州的蓝碳记忆,留下了宝贵建议。

沉浸式体验 

海洋塑料“变形记”

调研团首站走访温州沃铂文具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内,一个个质地透明、刻度清晰的学生文具用尺正在流水线生产。产线的另一端,是已经用厚实的牛皮纸包装好的套尺产品,上面印着循环再生、海洋回收塑料瓶再利用等字样。

“完全看不出它曾经是海洋废弃塑料瓶。”调研团学生感慨道。公司总经理赵温亚现场介绍:“这批出口文具用了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产品出口就可以获得关税减免,还促进企业收获了多笔订单,在出口中赢得先机。”

海洋垃圾的收集源头在哪里?调研团来到第二站——一批批文具尺的最初原料“出生地”龙湾区“蓝海驿站”。驿站中,海洋塑料垃圾被规整分类,塑料瓶、PE渔盘、ABS浮球、PA白色渔网等各有归处,塑料瓶还按白色、绿色等做了细分安放。“蓝海驿站”工作人员季李挺介绍,驿站的入驻受到了渔民欢迎,他们常常带着报废的旧渔网、破缆绳来售卖。这里存储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将统一运输至“蓝色工厂”加工,收集和运输过程实时监控。

在第三站“蓝色工厂”瑞安瑞涵环境资源有限公司中,海洋塑料按照种类、颜色、品质进行分类,随后清洗、破碎、造成塑料粒子、再分类……公司总经理陈文远表示,精细化分类后,下游工厂就能做出更高品质的再生塑料制品。

以这三家企业为代表,形成的不仅是一条从垃圾到产品的产业链,也是沿海城市努力抚平“海洋伤痕”的决心。

深度调研

“蓝色循环”凭何引业内关注

为破解海洋塑料污染难题,浙江创新提出“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方案,而“蓝海驿站”模式是温州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结合实际的本地化解决方案。

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副处长戴文超介绍,“蓝海驿站”模式通过有关部门、沿海县(市、区)政府、企业等共同发力,形成了海洋废塑料收集、运输、再生、高值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它之所以具备吸引力,要从回收端、加工端、产品端三个方面来看。”

海岸线蜿蜒,温州已有8座“海洋驿站”串点成线。记者了解到,当前,全市“蓝海驿站”分布在龙湾、洞头、苍南霞关、乐清湖雾、龙港舥艚渔港、瑞安东山、平阳海西和鳌江下厂渔港码头。

塑料循环利用是前景广阔的绿色产业,“蓝海驿站”模式是开放的产业模式。接下来,市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海洋塑料废弃物实体化收集处置产业链建设,推进“蓝海驿站”模式与地方产业相衔接,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

群策群力

“蓝色循环”的功课不止于此

“‘蓝海驿站’和‘蓝色工厂’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优秀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调研走访中,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张红亮、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环境资源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孟甜都表示收获颇丰。

张红亮对温州创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务实机制深有感触。他坦言,“蓝海驿站”实践成果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做深做足的“功课”。研究国际认证体系,扎实调研市场规模、回收成本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当前海洋保护能力与发展现状……其关键在于,精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初步尝试在塑料回收环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在回收塑料的高值化再利用方面则充分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着力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以支撑产业逐步扩大规模。

在孟甜看来,“蓝色循环”模式作为成功经验,如何进行有效的复制推广,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有效经验。他建议,要积极推动将改革成果纳入法律法规,推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工作逐步实现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改革和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供重要的“地方试验样本”。(温州日报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