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制校园版“DeepSeek”助力个性化学习的温州中学,到以“数字大脑”重塑课堂教学的瓯海区实验小学……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澎湃浪潮,浙江温州正以系统性的教育重构积极“驭浪前行”。
9月2日,温州市教育局召开《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专题新闻通气会,次日该《计划》正式发布,为未来三年温州教育智能化发展划定清晰路径,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温州是浙江省唯一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的地级市。近年来,温州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现有国家级基地(试点)2个、省级试点区3个、省级试点校33所、市级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136所,正在开展实验探索的中小学共计944所。温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总督学黄华通报了温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情况。今年以来,温州智能教育的辐射力持续扩大:市级AI主题公益课已覆盖8万人次,“未来课堂”案例亮相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向全球展示温州智慧。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力,全市现有省、市 AI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累计培训骨干教师 218人次,信息学科教师AI嵌入式培训覆盖超 2000人次。
《计划》的出台,历经时近10个月的精心打磨。“我们坚持‘急不得、等不来、等不得’。”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书记、主任夏向荣在通气会上表示,“要用既开放又审慎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动拥抱变革,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系统推进。”《计划》围绕“高质量普及学生人工智能教育”“高水平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高标准迭代人工智能基础环境”“高效能落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高起点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五大任务,部署19项具体行动,体现出“内容全面、对象全员、应用场景全覆盖、范围全域”的鲜明特色。旨在到2027年,培育市级及以上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区6个、试点学校50所;实现中小学初、中、高阶课程覆盖率分别达100%、60%、20%,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率达100%;培养80位领航校长、500位学科领航教师,打造1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AI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案例、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在课程建设方面,温州研制并实施《温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明确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各学段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分层推进初、中、高阶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开发地方课程案例库。同时,将AI素养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成长。
与此同时,教师能力是AI教育落地的核心支撑。针对管理者,启动“智治领航”计划,将AI素养纳入教育管理者岗位培训必修内容;针对研训员,深化“AI+教研”“AI+师训”创新实践,引领教师运用AI技术辅助教学、教研的能力;针对学科教师,在培训中嵌入AI技术应用内容,培养一批能熟练开展AI深度应用研究的领航教师和骨干教师;针对人工智能教师,通过“学科培训+骨干轮训”,培养具备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的AI教师队伍。
为破解城乡、校际间资源差异,温州将政企家校社协同合力:各区县至少建设一个高标准人工智能体验中心,迭代升级温州市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各校基于现有设施迭代升级AI学习空间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撑三阶课程开展。至2027年,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学校覆盖率不低于85%。
《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场景化赋能”,推动AI技术从“基础建设”转向“深度应用”。在教师侧,重点推进智能备课、学情分析、教研智能体应用;在学生侧,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瓯越沃土学院”“数学家之乡”等区域教育品牌提供支撑;在治理侧,升级“好学温州”平台,利用AI辅助教育决策与评价改革。
为确保行动有效落地,温州已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探索“按用付费”机制,用于软硬件采购、算力购买等项目;将人工智能教育和应用情况纳入对各地各校发展性评估;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定期邀请人工智能专家为教师提供培训。
随着《计划》正式出台,温州人工智能教育将从“分散探索”迈入“系统化、规模化推进”的新阶段。这座以“敢为人先”著称的城市,正以全链条的数智变革,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温州样本”。(郑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