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是浙江最直观的地理风貌,但山海有时也会阻挡人们走向富裕的脚步。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温州,更是如此。如何让山海“不是我们的包袱,而是发展的希望所在”?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牢记嘱托、实干争先,温州各级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聚焦新时代山海协作,紧扣省市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部署要求,创新实施“牵手帮共富”行动,推动机关党建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向127个重点帮扶村集聚,牵引山区海岛在“共富路”上跑出“加速度”。

洞头。图源:温州日报
党建引领架起民生“连心桥”
洞头,是全国14个海岛区(县)之一,有“海上花园”之称。今年以来,来自温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等温州市直单位的30余名党员干部及专家带着11个涵盖文化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服务项目来到这里。
在工程施工现场,党员干部们化身“协调员”,帮助用海审批等事项加速推进;走进紫菜种苗养殖专业合作社,专家们围绕坛紫菜养殖技术提升,手把手开展点对点指导培训……一项项服务精准对接“海上花园”发展的需求,传递对海岛群众的深切关怀。
由机关党组织对村党组织开展帮扶,是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温州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开出了一趟趟“温字号”实事直通车——由温州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牵头、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工委共同参与,构建“牵手帮共富”联席会商机制,推动91个部门逐一组建“结对帮扶工作组”,127个“五星双强”机关党支部与帮扶村党组织结成“一对一”党建联建,确保帮扶力量“攥指成拳”。
针对村落的不同禀赋,温州量身定制了127份“一村一策”方案、543项帮扶举措。每年常态化开展的“我为基层办实事”机关党建直通车活动,通过“基层点单、工委派单、部门接单”的模式,让需求与资源精准对接。促成“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泰顺制造基地”等重点帮扶项目落地,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产业链,更创造了就业岗位。
三年来,这一趟趟跨越山海的“牵手”累计为山区海岛县落实帮扶项目467个,争取投入资金1.89亿元,帮扶慰问困难群众4450人次,助力平阳、永嘉、苍南3县调出山区海岛县名单,曾经的“发展短板”一步步走上了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共富之路。
项目为媒激活造血“帮共体”
比起外部“输血”,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动能才是长久之计。如何帮助村民打开思路、增收致富?山区海岛共同富裕,产业自强是关键。温州聚焦扶志、增智、暖心,探索出党建项目助推共富的“帮共体”新模式。
增强“我要振兴”的思想观念——温州组织“百名书记送党课进基层”等活动,一位位机关党支部书记用“村里种什么能赚钱”这样的家常话,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村民心坎里。温州市财政局第六党支部结对永嘉县枫林镇兑垟村时,发现这里的青山绿水一直“闲置”,党员们揣着政策手册一次次上门,和村“两委”算“生态账”,帮村里理清发展路径,最终争取到省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2000万元,让“睡大觉”的生态资源变成“生金”的资产。
补上乡村“缺技术、缺思路”的短板——温州为每个帮扶村配上“智囊团”,以“结对帮扶工作组”为基础,把驻村第一书记、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人才“拧成一股绳”:机关党组织书记指导农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让村“两委”会干事、能干事;农业专家扎根田间地头,帮农户改良品种、提升产量,让“土疙瘩”里长出“金果子”;电商人才手把手教村民开网店、做直播,打通了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温州建立了包村联户机制,结合“万名干部进万户”等活动,组织干部们带着“民情本”上门问需,把村情民意、集体经济短板、低收入农户需求、“共富工坊”建设等情况摸得清楚。三年来,解决道路修缮、体育设施添置、养老医疗服务升级等“幸福要事一件事”672件,“一村一‘红色共富’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健康义诊、家电维修、红色代办等惠民便民活动500余场。
机制保障扎实书写“山海经”
持续写好共富的“山海经”,关键在制度。温州通过责任链、服务链、品牌链“三链”同构机制,避免“责任虚化、落实空转”,防止帮扶“一阵风”,让跨越山海的“牵手”帮扶,真正结出惠及百姓的“幸福果”。
帮扶不是“软任务”,必须有硬指标盯着、硬责任扛着。温州把“牵手帮共富”行动列入机关党建重点任务清单,为机关部门划定了清晰的“责任红线”——每季度要走村入户多少次、开展志愿服务多少场、年度完成帮扶项目多少个……均有明确量化标准,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区别”的模糊地带。
帮扶不能“想当然”,要知道山区海岛缺什么、百姓盼什么。温州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牵头协同温州市直机关部门组成工作组,每季度深入山区海岛县,开展“同题共答”服务,把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一一记在本子上、落在解决方案里。依托全省“我为基层办实事”数字化平台,温州推广“基层点单—工委派单—部门接单”工作模式,对帮扶项目实行清单化全过程管理,让帮扶项目既不拖延、也不跑偏。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能带动更多人跟着干、学着做。温州搭建起“牵手帮共富”比学赶超平台,在众多帮扶案例中精挑细选,挖掘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目前,温州已选树42个“牵手帮共富”典型案例,打造平阳仙口村等一批“牵手帮共富”示范样板,推动“单点突破”变成“全域开花”,让共富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生根发芽。
直播间里,村民熟练地介绍着自家的茶叶、蜂蜜,评论区里订单不断;村口的“共富工坊”里,村民忙着加工特色农产品,家门口就能赚钱……如今,温州的山区海岛,处处可见“牵手帮共富”的生动图景,这场跨越山海的“牵手”,让共同富裕的种子在每一个村落生根发芽,开出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之花。(温州日报 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