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凭借22.3万公顷湿地面积、61.09%的湿地保护率,7月,在联合国《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温州正式获授“国际湿地城市”荣誉。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上,温州再度受邀分享经验,为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东方智慧。
三垟湿地。刘伟/摄
“国际湿地城市”,被誉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奥斯卡奖”,是全球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含金量最足的奖项。其评审体系极为严苛,涉及自然禀赋、管理制度、科普教育及可持续利用等多项“硬指标”,直接考验城市的湿地保护实效。温州自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以来,由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对照五大类16项考核指标,系统构建并深化了规划引领、法治保障、科学修复、全民参与和价值转化“五大体系”,持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温州市迈入全球湿地保护第一方阵。
生态修复:污水洼地变身城市客厅
三垟湿地的蜕变,是温州湿地修复的经典样本。三垟湿地实现从“污水坑”到“生态园”的破局,湿地生态本底提升明显,成为城市的“生态会客厅”。
“现在,湿地成了市民家门口的休闲乐园,不仅能观赏生态奇观,还能体验水上活动。”温州生态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豪地对记者说。2018年国庆,三垟湿地初步开园,迅速成为城市“绿色打卡地”。2023年12月三垟湿地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4年底,湿地游客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目前,湿地建成开放面积达4平方千米,成为广大市民周末节假日周边游的首选地之一。
在三垟湿地以水为媒形成“鱼翔浅底、水草萋萋”之美景的同时,温州创新推出“湿地+”修复模式,将生态治理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兴建了中央绿轴公园、白鹿洲公园、河泥荡公园等一批滨水公园,让塘河湿地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同时,通过打通天然水系与千年塘河的脉络,串联起中央绿轴公园、白鹿洲公园等滨水空间,形成全域性生态网络,让千年塘河水活起来,清起来,美起来,逐步恢复塘河湿地的功能和作用,还百姓一个诗画湿地温润之州。
从三垟湿地的“城市绿肾”到南麂列岛的“海上明珠”,从苍南红树林的“北进奇迹”到龙港湿地的“生物乐园”,湿地生态修复让“绿水青山”焕发新颜,让城市在发展中留住了诗意栖居的生态底色,感受鹭鸟翩跹、碧波荡漾的生机盎然,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幸福。
产业赋能:湿地经济开启多元绽放
湿地,是生态宝库,更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沃土。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温州湿地正以“生态+产业”的融合模式,催生出多元绽放的经济新图景,让“好生态”真正转化为“好效益”。
在文旅融合领域,温州以湿地为载体,串联文化与景观,构建起多点支撑的特色旅游格局,让湿地成为游客感受自然与人文的“沉浸式课堂”。洞头近海湿地结合“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化身“金沙碧浪”网红打卡点,结合国际生态旅游岛创建和全域4A级景区提升,建成精致花园村庄70个,串联起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近5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年均增长20%。楠溪江湿地将“滩林风光”与古村落文化结合,鸬鹚捕鱼表演、抓溪螺体验吸引大批游客,游客数从2017年的1000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2200多万人次,连续2年(春节期间)百度地图客流热力指数全国景区第一;苍南168黄金海岸串联红树林、海岛、沙滩等景观,累计接待游客超1900万人次,带动沿线10余个乡镇发展渔村民宿、海鲜餐饮等产业。今年前8月,苍南168黄金海岸累计旅游经营收入达5.03亿元,同比增长30.08%。
湿地农业走出生态致富新路。瑞安曹村依托湿地优质水源发展“稻虾共养”,优质的环境让养殖的小龙虾个头大、色泽好,干净卫生,肉嫰味鲜,供不应求。通过土地流转和分红的方式为农户和村集体增加收入,同时还带动数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苍南沿浦湾红树林周边的6200亩生态养殖区,产出的青蟹、紫菜等产品因生态品质高供不应求,带动村集体增收率约20%,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湿地动能。
惠民答卷:生态红利实现全民共享
生态保护的最终落点,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百姓。在温州,湿地生态的持续向好,正通过多元创新路径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民生红利,从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探索,到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再到清晰的未来发展蓝图,一幅“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树林不仅是湿地的“生态卫士”,更成为温州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为充分释放红树林的经济价值,苍南县积极联合多家单位研究碳汇项目,做起了碳汇生意。2023年6月,浙江省首单红树林碳汇交易在苍南县落地,推动了红树林蓝碳资源市场化进程。今年,苍南县加大红树林种植力度,融合碳汇监测和文旅研学等,进一步发掘“红树林+”新模式,持续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如果说碳汇项目是生态红利的“创新引擎”,那么民间河长制度则是温州湿地治理与惠民增收的“特色名片”。目前,全市累计注册民间河长35.8万人,开展巡河活动31.9万次。全民参与不仅守护了湿地生态,更让百姓成为湿地经济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楠溪江沿岸村民,有的开起民宿,有的从事竹筏漂流、古村导游工作,“以前靠种地为生,现在‘吃生态饭’,收入翻了三倍。”永嘉县楠溪江民宿老板卢先生说。温州全市湿地周边村民,通过参与湿地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种植等,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生态红利人人共享”。
站在“国际湿地城市”的新起点,温州的湿地发展蓝图愈发清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温州立足瓯江、飞云江、鳌江为架,千里滨海湿地为线,平原塘河湿地为面的“丰”字形结构湿地布局,高标打造一批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引领性标志性成果,争当国际滨海湿地保护的示范标杆,让“国际湿地城市”的“金名片”,成为更多百姓的“幸福名片”。(温州日报 林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