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山水诗之路,既是古代浙南山水主游线,也是如今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四大诗路之一。6月6日上午,由温州市瓯海区社科联、瓯海区文联、瓯海区诗词学会、瓯海区泉川艺社等联合主办的“瓯江山水诗之路——茶山百鸟征联”活动在五美景园举行,拉开了“联说茶山”的帷幕。
位于温州大罗山脚下的茶山,风光优美,特产丰富,历史悠久,无不吸引历代文人墨客雅集观光。“罗岫钟灵岩奇峰翠壑幽洞邃疑仙境,泉川毓秀茶郁梅甜桂馥橘丹是故乡",在历代墨客的诗赋吟唱中而形成绚丽灿烂的楹联文化,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茶山的文化标志留传千古。
"慈云遮地山崖环绕立志修身称实际,法雨弥天木竹参差解经弘义不虚空"。实际寺,位于茶山大罗山西麓,始建于元朝之前,明洪武初年高僧逆川大师重建。因寺四周有䉶丝潭、莲花岩、观音洞、金锁岭、顾公洞等五大美景,故又有“五美园”之称。"我有山东一亩宅,还忆山西五美园",这是明朝阁老张璁来茶山实际寺,游兴未尽,回家后还念念不忘五美园的风光写下的诗句。逆川师父的传奇故事更为人们传诵不息。″五美木螺透到京逆川名响千尺甘霖起枯朽,十方信众皆尊佛古刹烟青一轮明月照虚空"。历八百年春秋,胜地犹留,名山可继。″松竹绕禅林霁月明心舒慧眼,鼓钟惊世梦清泉濯俗洗凡尘"。如今的实际寺以崭新的面貌招待八方来客。
茶山文昌阁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彩笔绚南楼,蔚起文人朝凤阙;金鳌撑北极,维持士子跃龙门"一联通俗地介绍了文昌阁的特点。文昌帝君张亚子是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主宰天下的文运之神,是读书人的敬仰之神。″龙川龙世界,万壑松涛疑碧海;凤里凤家乡,三秋桂月擁蓝天"。站在文昌阁顶楼,抚栏远眺卧龙溪,飞凤里似是足下,温州大学城尽收眼底。对面峰峦起伏,松涛梅林,一片绿色世界。"文苑藏蕤,文明气运参天坠;翰林荟萃,翰墨盈香贯古今"。文昌书院则是茶山教育史上开的最早的一朵奇葩,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茶山人。
"文昌阁下卧龙溪,学士门前耀华章"。卧龙路上的中和堂,被朝庭勅为″学士笫",其主人为元末明初的项士武、项士斌兄弟。温州历史最有名的两位宰相都跟项氏有极深的渊源。一位就是黄淮,另一位就是张璁。明朝首辅黄淮为项士武、项士斌兄弟撰《怡寿处士怡老征士兄弟合葬墓志》。碑文上记载,项氏从金华迁居温州,先居大罗山之南山秀才垟,再迁山北老庆泉川里。产业日殷盛,甲于一乡,尤好施予,令誉彰闻。
″两树参天喝露担风吐纳溢清气,一桥拱月长廊临水闲谈话升平"。卧龙路洞桥头,樟榕两棵大树,绿荫蔽日,临水长廊,夏季是小孩玩嬉、老人歇息的绝好去处。″鸟啼芳杪,洞桥映素月;鱼跃银波,榕树沐艳阳"的场景别有风光。此地原有一涉园,古时为温州十大名园之一,是茶山徐氏先人徐日久所建,是明未清初文人雅集之所。现仅留花园巷地名。″儒修日久遗留一涉花园巷,名胜千秋文脉长滋卧龙溪"。现名园无留,但文脉长存。
″碧水清流,孕育泉川文脉;罗山秀气,飘扬艺社书香"。卧龙路永庆桥边的泉川艺社汇集了茶山的各方面的乡土文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也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现为浙江省文化示范基地,浙江省诗教工作先进单位。挖掘制作的百鸟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庆桥头艺社弘扬国粹为己任,卧龙水畔小楼泼墨云笺写初心"。提振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泉川人的不忘的初心。
南柳原名为信岙,只因明初内阁学士黄淮在这里筑寿征庵,建步水潭,遍植柳树,故改称为南柳。″五朝阁老黄少保,廿载文章寿征庵"。黄淮在寿征庵度二十几年的归田生活,在这里写下《省愆集》、《归田稿》和《介庵集》。并经常邀温州名士在寿征庵吟诗作画,为茶山留下难能可贵的文献遗存。可谓″腹蕴经纶留与人世光辉著作介庵集,笔开气势教导子孙素志文章省愆书"。 ″悠悠岁月无穷世事钟声入耳循禅理,朗朗乾坤有限人生香火萦堂缅大师"。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曾在宝严寺驻锡,现寺内建有温州市唯一的弘一大师纪念馆。瓯海区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
大茶山自然村被文人们誉为″南方诗经里的村庄",是一块风水宝地,"罗山秀气,慎水文波"。背靠元宝山,从李王尖流出来的清溪碧水,经过书法家管聖泽门前。"无车马喧,有山水声",把人们带进陶渊明的诗意里。"学期一贯,训守四维",向人们表达教育的重要意义。而大茶山的孝德故事被"节孝亭”、″冰霜济美"牌坊所印证。如今大茶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孝德村,道德模范辈出。″新风植玉,古训生花"成为新时代的真实写照。 ″清明茶叶中秋桂,重午杨梅冬至柑",茶山特产名誉浙南,尤其是丁岙杨梅被评为中国四大名果之一。"味胜荔枝酸甜可口珍果出丁岙,色如玛瑙姹紫嫣红宾朋会茶山"。每年重午,客人云集,品杨梅、赏杨梅、吟杨梅、画杨梅,成为茶山的盛事。
茶山的文化似一幅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而茶山的对联,更是这文化历史画卷上的浓重一笔。(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