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校也有大未来,温州 “小而优”学校建设有作为

时间:2020-06-29 16:30:32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中欣

“构建‘未来教育’新体系是温州教育近年来一直探索实践的核心方向,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更要把‘未来教育’理念与办学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用特色项目打造品牌,谋划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介绍说,今年温州将加快推进完成100所乡村“小而优”学校创建。

近年来,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一直是温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聚焦领域。从2018年启动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现状调研至今,温州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呈现出了“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良好态势。

 

 

小而美 绘制乡村学校美好风景

“3月7日,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主持召开‘小而美’环境提升改造线上会议;3月14日,浙江安地建筑规划有限公司公益团队现场调研学校实地情况,让方案实现在地化;4月9日,浙江方大设计院公益团队来到学校现场核对方案数据,着手设计施工图纸;4月10日,项目在平阳审批中心完成立项;5月6日,施工团队进场施工。”在平阳县鳌江镇梅源中心学校校长钱金勇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这样的60天故事:“历时60天,一切好像都是刚刚好的样子。我看着校园换了新绿,和着蛙声、鸟鸣、孩子们的读书声,欣欣然!”

乡村的韵味,与未来的气息,在这里成为彼此映照的影像。“小而美”是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按照“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改造提升环境空间,满足全方位育人的需求,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功能育人。

60天的“梅源速度”,既是“市县联动”多方合力为工程争取时间的体现,也是温州积极推进“小而美”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环境建设指导,市教育基建中心联合浙江大学邵兴江教授团队,与第一批样板校各公益设计团队进行深入研讨。按照“造价可控、可推广、可复制”原则,以“让学校成为乡村最悦美的地方”为目标,编制出台《温州市乡村“小而美”学校建设导引》,为后续全市“小而优”学校校园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设指导。

小而特 遇见乡土特色课程建设

“都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希望留住片区内的每一位孩子,吸引更多片区外的小客人。”这是瑞安市马屿镇清祥学校校长徐婕妤的心声。学校将乡情教育化为乡土体艺课程“吾乡吾绘”,引导孩子们在描摹一幅幅日记画的过程中,体验项目化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家乡的美景与风物。

乡村学校不同于城镇,一味地去仿效优质学校势必会陷入僵局。如何让倡导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更好地落地?课程是关键。

温州在确保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好国家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之上,鼓励学校根据实际选择“爱阅读”“山水田园”“学生健康教育”“乡土体艺”“STEAM”等五大特色课程项目,进行拓展建设。以“1”个基础带动“5”个特色,“小而特”在乡村小规模学校里碰撞出“一校一特色”的火花。

可以看到,“小而特”建设通过在地化、项目化的学习,正在改变着乡村小规模学校“千校一面”的面孔。目前,温州已有134所特色课程试点学校,其中,爱阅读课程学校62所、山水田园课程学校31所、乡村儿童健康教育学校14所、乡村体艺课程学校22所。在成立四类课程学校项目联盟,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促进课程资源共享的同时,市教研院还组织专家对26所创市级“小而优”示范校,通过课程论证会、项目调研、线上交流等方式开展“一对一”的课程指导,促进示范校加速培育。

小而专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2019年,温州236所学校参与结对,在校生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对学校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多种帮扶形式,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今年6月,全市422所义务教育学校结成211对帮扶对子。至此,温州提前一年完成浙江省定任务,实现乡村学校“互联网+义务教育”全覆盖。借力教育信息化路径,温州以“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行动助力乡村薄弱学校提升,让乡村师生享受到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为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性缺编等师资矛盾,温州“小而专”建设创新实施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提升工程,探索教师“走教”制度、“银龄讲学计划”,努力缓解乡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的矛盾。同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积极落实小规模学校教师评职评优、待遇保障等倾斜政策,让乡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比如,乐清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待遇每月比城镇学校教师平均高出800元。瑞安市在2019年将城区优质学校183名教师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实现联盟学校教师“走校”基本覆盖。

温州还开展“小而优”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名师工作站布点与学员录取向“小而优”学校倾斜。2020年,全市70个名师工作站中有32个设在“小而优”创建学校。接下来,还将实施名优教师智援“小而优”学校送培活动,由“未来名师”培养对象为“小而优”创建学校送教上门,“点对点”提供线上帮扶,建设一支“小而专”的乡村教师队伍。

小而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

2019年,瑞安市芳庄乡学校通过委托给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管理办学,新生人数从2018年的3人增长为90人,实现大规模“回潮”。2020年,学校摸底意向学生达113人。

一次民办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的“牵手”,让面临“空心化”问题的瑞安市芳庄乡学校得以“起死回生”,这也是温州组建乡村“小而优”学校区域联盟、推动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一个有力见证。温州明确到2020年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以瑞安市为例,在37个学校联盟的基础上组建9个领雁型联盟,探索公办民营模式,助推乡村学校提升发展。

“小而精”的办学内涵提升不仅体现在集团化办学上,也在乡村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上得以释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和一些学校一样,把提升课堂效率的希望放在“大容量、题海战、拼时间”上,尽管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消耗到了极致,也在特定时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效率低下的课堂让孩子很难对学习产生信心。借助“小而优”创建的机遇,学校利用小班额优势,探索“一卡一单”小班化教学,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说,接下来,温州要结合乡村自然小班化试点、课堂变革、教学新常规等项目,设计可复制可推广的小班化课堂模型;依托乡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特色乡土文化,创建基于乡村办学优势的户外体劳空间;借助“互联网义务教育”,进一步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平台,探索建设未来智慧乡村学校;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学习状况。(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