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典型!浙江洞头蓝色海湾整治经验走向全国

时间:2021-07-16 15:44:14 来源 : 浙江在线 作者 : 余佩遥

2021年7月12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浙江洞头作为蓝色海湾整治的全国典型,洞头区委书记林霞带着洞头在蓝湾整治行动中的实践和思考,向全国推介海岛洞头的成功经验。

图源:洞头区融媒体中心

据悉,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中国创办最早,经国家批准的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此次论坛以“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策划设计了多个主题论坛,邀请社会各界领导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前沿话题开展交流与合作,汇集最佳案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在主题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的海洋生态保护分论坛上,作为唯一受邀参加的县(市、区)委书记,林霞借助该平台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前沿理念,展示洞头精彩、讲好洞头经验。

图源:洞头区融媒体中心

基于自然修复海洋生态系统 走出生态文明新发展道路

在蓝湾整治行动中,为修复受损蜕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洞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实施“破堤通海”工程,拆除曾经让洞头实现陆海相连的灵霓大堤霓屿侧坝头247米,重构200多米宽的生态海沟,将被人工隔开15年的“两片海”重新联通,加强海水交换,恢复鱼虾繁衍栖息地。

图源:洞头区融媒体中心

破堤通海工程的实施,只是洞头全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中的一个缩影。洞头还通过打造“十里湿地”,种植千亩红树林、百亩柽柳林,形成全国唯一的“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构筑潮间带,增加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海堤”,将15公里硬化海堤修复成为“堤前”湿地带、“堤身”结构带、“堤后”缓冲带,形成了滨海绿色生态走廊;开展“退养还海”,全面清退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传统网箱6000余口,推动传统渔业向都市休闲渔业转型;实施“渔港疏浚”,两大渔港共清淤157万方,港内水深平均提升2.7米,激发了渔港经济活力;复原沙滩岸线,共修复10个被过度挖掘、侵蚀蜕化的砂砾滩,面积达15万平方米,累计修复岸线22.76公里,恢复了岸线亲水功能。

当前,洞头正逐步实施海岸湿地保护、生态海堤修复、退养还海等工程,致力走出一条从用海、护海到养海、还海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新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

图源:焦芳琪

民资参投,探索社会资本共建模式。近年来,洞头以生态修复换来经济效益,在生态修复建设中尝到了甜头。借助社会资本推进“海上花园”建设,入选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案例;生态修复充分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修复新模式,先后吸引了10多家民企参与,实现了从政府“孤军奋战”到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深刻转变。如东沙渔港沙滩,由周边业主修复,政府5年后回购,实现了政企双赢,带动周边楼盘、酒吧、民宿及海鲜城等进驻;将韭菜岙沙滩租赁给文化旅游公司管理和维护,打造出“网红效应”,不仅减轻了地方政府对沙滩后续维护的成本,同时让企业得到了海岛旅游发展红利。“沙滩已经经营了一年多,我们围绕沙滩打造了很多的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洞头区韭菜岙沙滩经营业主杨森权说。

图源:孙新尖

数字赋能,设立蓝色海湾修复标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是我国海洋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2016年以来,国家安排资金近50亿元,支持沿海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投入了如此的人力物力整治修复海湾,最终效果怎么样?如何判断生态环境是否改善?为了对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洞头率先出台了蓝湾指数评估规范,建立了8个方面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被权威专家认定为评价蓝色海湾整治的行业标准。同时,通过海上生态浮标、碳通量观测塔、海洋牧场水下监控系统等监测平台,实时监控蓝湾指数,实现生态系统数字化,不断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法治护航,构建全民参与体制机制。近年来,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对于陆地,对海上破坏生态违法行为的规制存在更大难度,且生态保护的海陆联动统筹也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洞头构建蓝湾生态司法保护机制,联动龙湾、乐清、洞头法检两院,发布浙江省首个海湾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扩大海湾保护圈;落实湾滩长制度,68个湾滩全面覆盖,“两代表一委员”参评“最美最脏”湾滩,“海霞妈妈”等志愿者队伍参与生态治理,保护美丽蓝湾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蓝湾为生态赋能 看生态、生活、生产变化

蓝湾为生态赋能,迭代了自然修复的理念。蓝湾工程实施后,红树林、盐沼湿地新增常驻候鸟20余种,海藻场自然恢复了3000平方米,周边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2020年8月达到了94.8%。“南红北柳”年固碳近200吨,紫菜羊栖菜年吸碳近14000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蓝湾为生产赋能,迭代了在保护中开发的模式。近5年来,洞头落地开工亿元项目30个、百亿项目2个,总投资达449亿元,29个烂尾项目被激活;GDP年均增长8.2%,增速居温州市第一。海洋经济乘势崛起,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探索声波养殖黄鱼的新模式,现代渔业向深海养殖、装备式养殖转型;滨海旅游做特做精,近5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年均增长20%。

图源:洞头区融媒体中心

蓝湾为生活赋能,迭代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先后形成13个民宿村集群,共有民宿447家、床位4777张,民宿村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沙滩修复后,帆船帆板、邮轮游艇、休闲海钓等海上运动业态不断涌现,铁三世界杯等国际赛事落户,打响了洞头国内外知名度;现在,每年有千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常住人口比十年前增长了22%,群众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62:1,均衡度排在浙江前列。

基于自然的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不仅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激发了洞头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下,洞头将开展探索试点,发挥海岛地区海洋蓝色碳汇的优势,结合海上风电开发、滩涂光伏利用等,开展碳中和(蓝碳)试点区建设;探索海洋资源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让岸线等海洋资源变资产,试点“海洋银行”;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巩固蓝湾整治成果。(余佩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