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我的宁桥情

时间:2023-01-31 15:53:53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徐晓海

2011年摄于时宁桥 图源:瓯江文艺

宁桥,是我老家的一座古石桥。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宁河水从村中央流过。宁石桥横跨在宁河水南北两岸。

宁河水有16多米宽。先人在河里每隔一段,排列埋下5条石柱子, 16多米宽的河里就有3排石柱子,石柱子顶端架设石条板。桥下面形成了4个方孔。桥下需要通船,中间方孔要比两头宽大的多。16多米宽桥面3排石柱子形成桥面有4段石板条,每条石板至少有3米左右,唯有中间要4米许长。每条石板40厘米宽。每孔桥面铺着五块浅朱红色条石板。石板上凿刻细细的麦穗和条形纹路,既是美化桥面又起雨雪天防滑作用。中间雕刻“梅花”“方块”图案。桥上两旁青石栏杆,方形覆莲望柱。桥两端各有四级石阶。栏杆柱子刻有“宁桥”两字,告示桥之名称。栏杆又镌刻“十二真娘”几个文字祈求保平安。根据志载:宁桥,明万历年间大修,清乾隆年间又重建。

农耕年代,公路稀缺,河流是最好的通衢。我的老家处在温州市西郊中心,宁桥,就成了人行交通要道。

图源:瓯江文艺

有一天,村名惊奇地发现桥中心桥柱和桥板缝隙里神奇地长出一颗榕树。日渐长大,不管骄阳烈日,风霜雪雨,始终枝叶茂盛生机盎然。仿佛黄山迎客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每日依旧昂首笑迎四方来客。于是,榕树也成了一个象征。端午节竟划龙舟的赛手,总要折一条树枝带回家,喻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宁桥南岸有一凉亭,供行人纳凉休息。我小时候经常在亭里玩耍。倚栏观看,河流清澈的水面银光闪闪,成群的白龙鱼轻快地游来游去,河岸芳香迎来蜻蜓追逐嬉闹,情景让人流连忘返。桥上来往货郎、匆匆过客、赶着黄牛背着木犁劳作来回的农民和宁河里穿梭的各色船只,一片繁忙的景象,就是生活中的“清明上河图”。

夏日的宁桥,清晨闻稻花清香,正午听蝉鸣唧唧,雨后看七色彩虹,让人心旷神怡。黄昏,微风吹拂河面,村民聚集在宁桥上,谈论国家大事、市井新闻,开开心心,退去一日劳作的疲劳。

我家房子在桥北。母亲在桥边摆设货架经营虾皮、黄酒等南货产品,赚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计。改革开放后经营五金日用品,销售电线、日光灯、煤球炉,家庭条件逐步向好,过上幸福生活。

小时候,我每天踏过宁桥石板上小学。放学后,和小伙伴们站在宁桥石板上钓鱼,或者蹲在宁桥桥墩上跳水,或者扶着宁桥石桥柱子摸螺蛳。在桥上看船来船往,还有长长的运粮船队。

图源:瓯江文艺

改革开放后,石板上的石头栏杆拆除浇筑水泥加宽桥面,“宁桥”两字被盖住。有一段时期,百姓忽略了环保。宽大的宁河水倒进了生活垃圾甚至工业废水废料。父母亲和许多村民被迫搬到城里。

母亲驾鹤西去后,父亲乡愁日增。环保整治,拓宽了河面。宁河水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和繁忙。父亲更加坚决搬回生养他的故土,颐养晚年。水泥铺设的路面被清除了,古宁桥,还原了旧貌。政府在拓宽的河道上以铁板连接古宁桥,在新老桥连接处凌空建起别具一格的河心亭。为村民休闲纳凉、观赏河面风景提供好地方。

每次回乡看望父亲,我情不自禁地恭恭敬敬地走上古朴苍老的宁桥,轻轻地抚摸着栏杆,驻足远眺河面旖旎风光和河岸花红柳绿。走在花纹驳杂桥板上,一种莫名的踏实感会涌上心头,总会不经意间放慢了脚步,回忆儿时温馨甜蜜的故事,回想起妈妈设摊经营忙忙碌碌的身影。

悠悠古宁桥,片片思乡情。故乡的桥,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足印。几度稻花香,几度知了鸣,童年的欢歌依然记在心。

宁桥没有北京卢沟桥的悲壮历史,没有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没有衢州彩虹桥的婀娜多姿,但在我心中宁桥能带来四季风调雨顺,能护佑黎民福寿安康。更有儿时石桥的情节。(徐晓海)

图源:瓯江文艺
徐晓海 图源:瓯江文艺

作者简介:徐晓海,文学爱好者,公安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