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发布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行动计划

时间:2024-09-30 10:16:41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顾士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文件精神,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以评价牵引区域科学教育高品质发展,形成以评促育、评育一体的区域科学教育工作新思路,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近日,温州市出台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三年行动计划,将于今年11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监测。

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科创@未来”科创嘉年华活动。温州市教育局供图

构建“三维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

坚持大科学教育观,坚持家校社协同共育,形成“支持力+培育力+成长力”的“三维发展力”评价体系,既关注政府、社会、家庭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的支持保障情况,也评估学校科学教育管理、教学的实施水平,更聚焦学生的科学素养成就。“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项监测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在国外也鲜少涉及,我市的指标体系是在系统研究pisa、timss、naep、国测等国内外权威综合监测项目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目前国内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比较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温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行动计划》明确,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关注学科评价,将探索跨学科学习评价,要将探究实践、科学思维等作为评价重点。同时,还要把具有辨识度的区域科学教育特色纳入评价,如家庭实验室、科学部落格、STEAM教育、项目化学习、创客教育等,助力区域科学教育特色做大做强做亮。

在评价对象上,坚持抓“面向全体”和“关键少数”的有机统一,既面向全体学生,抓好科学教育的普及评价,又面向少数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抓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着力探寻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机制。

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学生对话航天员。温州市教育局供图

完善“多样多元”监测评价方式

形成小初高“轮次进行”的施测模式。优化“一年监测、两年改进”的组织施测安排,从2024年开始,按照初中、小学、高中轮次进行的思路,组织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实现监测学段全覆盖。

探索“常态+测试”的数据采集方式。多渠道采集数据,形成以测试数据为主、常态数据为辅的数据采集方式。区域、学校层面的部分数据直接从教育事业统计年报、教育经费统计年报、学籍系统及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采集,减少现场测试的容量,增加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探索“传统+表现性”的评价方式。坚持素养立意,改进纸笔测试。增强测试题的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杜绝机械刷题,引导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科实践、形成深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探索大规模监测条件下表现性评价模式,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科学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扭转科学教学应试化、功利化倾向。温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我们将组织力量,开发试题,在全国将率先开展基于人机交互模式的科学实验及探究能力在线测评,力图把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过程、核心素养等测出来。”

强化“诊断改进”结果运用机制

形成发展指数,刻画发展面貌。以监测全面客观反映我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全貌。根据行动计划,监测将形成并适时发布三级十二项指数,即市、县、校三级形成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三项总指数;市、县两级形成家社支持力、学校培育力和学生成长力计六项分指数;校级形成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教师发展三项分指数。“监测就像大型体检仪,将全面刻画呈现区域及学校科学教育的健康图谱”,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如是比喻。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学生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温州市教育局供图

量身定制报告,督促问题改进。为县(市、区)和学校量身定制一县一报告、一校一报告,做好一年一次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反馈。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督促问题整改,培育典型示范,指导学校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科学教育评价改革行动研究,到2026年,培育100个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结果运用典型案例、100所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结果运用典型学校。

探索影响机制,促进提质增效。强化“循证思维”,深度分析挖掘监测数据,用数据打开教育过程的“黑箱”,着力加强“四个探寻”。即利用数据,探寻中小学科学教育相关规律,探寻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因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作用,探寻区域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寻中小学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机制。“数据背后有很多科学规律,我们要深度挖掘,科学研判,用规律去引导区域科学教育的高品质发展”温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表态。(顾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