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乐清种子,何以独树一帜?

时间:2025-04-10 15:37:03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郑剑佩

风吹麦浪,种子在田野间悄然生长,将大地晕染成流动的金黄。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密码。温州乐清不仅是“中国电器之都”,其现代农业种业亦熠熠生辉。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雁荡山铁皮石斛、乐清湾泥蚶等“乐清芯”良种,与磐石灰鹅等特色农产品共同构筑创新矩阵,以科技为笔,在传统制造与现代农业交融的画卷上挥洒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光芒。

醉心土地研发“乐清芯”

从麻鸡到灰鹅,从葡萄到泥蚶,从石斛到西兰花,乐清农人始终醉心大地,将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置于首位。

在雁荡山深处,数千只麻鸡在林间自由奔跑、觅食,与散落在草丛中的绿壳鸡蛋,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养殖画卷。这片山地的主人,是浙江绿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干方本。

20多年前,“雁荡麻鸡”是个连“正式身份”都没有的土鸡。2002年,与鸡打了30年交道的干方本联合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按照羽色和体型特征区分品系,开展群体继代繁育,扩繁种群数量。经过品种选育,形成了遗传性能稳定,群体外貌基本一致的雁荡麻鸡种质资源。2017年,散养于雁荡山区的土鸡成功列入省保护名录,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并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雁荡麻鸡。2023年,“雁荡麻鸡”经审定鉴定通过,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浙江省联宇葡萄科技研发中心的金联宇,至今还清晰记得1994年的“17号台风”。由于海水倒灌,金联宇的葡萄园一夜间被淹没。第二年他惊奇地发现,在一大片几近绝收的葡萄园,竟有一棵硕果累累的葡萄树——这就是育种界常说的芽变优株。

在开启葡萄育种之路上,金联宇曾引进试种过100多个葡萄新品种,白天在地里做试验,晚上翻书学育种知识,农忙时站在葡萄藤下搞育种,农闲时外出取经拜师学艺。这名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了30余载的“田秀才”,最终培育出适合南方种植的“宇选系列”葡萄新品种。如今,金联宇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12项,生产的“联宇葡萄”获17个全国、南方、省级质量评比金奖,先后育成推广了“宇选系列”9个葡萄新品种(优系),其中宇选1号、葡之梦获得国家级非主要农作物登记证书。

image.png

磐石灰鹅。郑剑佩/摄

位于南塘镇的乐清市亿科大雁生态养殖场内,上千只灰鹅在养殖场中悠然自得地觅食与嬉戏。磐石灰鹅原产于磐石镇,上世纪70年代饲养量曾一度达到8万余只。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养鹅数量锐减,全市仅在少数山区农户家中得以散养。

其中就包括从机械厂换赛道从事鹅养殖的蔡公成。2014年,蔡公成在经过白石街道赤水垟村,一眼看到溪里的灰鹅是乐清本地鹅。这一发现,激发了他保育并出产正宗磐石灰鹅的强烈愿望。“2014年我们走遍了乐清全市,只买到七八十只磐石灰鹅。”此后,蔡公成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保育磐石灰鹅。2023年,磐石灰鹅被临时列入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目前已向省相关部门提交了《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申请。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不断增强的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的种子质量管控体系,乐清涌现出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种业企业,“乐清种子”名声在国内打响。

科技赋能破“卡脖子”难题

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高端种子市场曾被国外企业垄断。乐清人将“四千”精神融入育种领域,逐步破解难题。

眼下,春色正浓,在温州肇丰种苗有限公司育种大棚里,三五成群的工人忙着给西兰花授粉。耐心等待一个多月,西兰花种子将从乐清出发,沿着长江流域播撒在15万亩农田里。“谁掌握种子,谁就有了竞价权。”该公司负责人干方义对西兰花种子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

image.png

西兰花新品种。郑剑佩/摄

今年45岁的干方义,跟西兰花打交道已有30年。1983年,干方义的父亲干建国已从事花椰菜研究。干方义和哥哥干贤青跟在父亲身边研究。1995年,干方义独自调研全国市场,确定以西兰花育种为主攻方向。但西兰花种子长期被国外种业公司垄断。种业不在自己手中,浙江乃至中国的西兰花种植户屡屡遭遇“种贵伤农”的尴尬——芝麻粒大小的日本西兰花“耐寒优秀”“女王”种子价格被炒到了每粒0.2元,一公斤卖到2万元。

为此,干方义决心依靠科研转型走出一条种子“国产化”之路,打破“洋种子”垄断局面。他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育苗、授粉、移栽。期间,最难的时候,干方义卖掉自己的房产,投入到西兰花育种中,各种未知和挑战,激发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2019年,他研发的“国王11”西兰花种子通过种植试验,得过国家颁布的知识产权认证。一举打破西兰花种子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历经多年研发,温州肇丰种苗有限公司西兰花种苗矩阵已初见雏形,“国王11”“熊猫1号”和“西兰豹65天”种子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西兰花良种联合攻关优秀品种”。“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参与研发出更多优质种子,造福百姓餐桌。”干方义说。

沉醉土地之间,潜心研究“乐清芯”的乐清农人冯成迪也是其一。

走进乐清市港龙渔业有限公司繁育车间,不同规格的养殖池整齐排列。鱼苗池中,墨瑞鳕的鱼苗密密麻麻。7000多尾8—12龄墨瑞鳕亲鱼在池中畅游,最大的种鱼达50多斤。随着墨瑞鳕繁育技术成功,这条“抱养”的鱼换上“乐清芯”,告别了我国从澳大利亚引进墨瑞鳕鱼苗的历史。

从2007年自主创业开始,乐清市港龙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成迪就把眼光盯准了墨瑞鳕鱼,要做一家以品种研发育苗为主的公司。“因为养殖经验不足,第一批10万尾的墨瑞鳕鱼苗,也叫水花,死得只剩几百尾。又一批批地从澳大利亚引进,育苗研究。”冯成迪谈起墨瑞鳕鱼的引进育种历程,眼里泛着光,就像谈自己的孩子。

如今,依托自主研发的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乐清实现了墨瑞鳕“产卵—孵化—培育—养成”全周期生产。随着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每年要提供300多吨商品鱼。冯成迪介绍,现在国内墨瑞鳕鱼种鱼“一鱼难求”,一对5公斤的种鱼售价8.5万元。他还给福建省农科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提供种鱼,为推动“种业振兴”计划,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提供坚实基础。

反哺产业书写共同富裕路

走进雁荡山,崖壁上绿意盎然,铁皮石斛生机勃勃;山下村庄错落,铁皮石斛种苗基地遍布其中,新时代的石斛产业正在此蓬勃发展。近年来,乐清为铁皮石斛产业注入科技基因,助力石斛“果实”更加优质,先后获得“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石斛枫斗加工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国字号金名片。

目前,全市已建成铁皮石斛省级种质资源库(圃)1个,种质资源和良种繁育基地10家,收集石斛种质资源852份。“‘雁斛’系列和‘雁荡山’一号品种,年产优质铁皮石斛组培苗(含驯化苗)6亿多株,占全国种苗供应40%。”乐清市铁皮石斛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加持下的“仙草”,形成集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为一体的铁皮石斛全产业链。

image.png

精心培育泥蚶饵料。郑剑佩/摄

在乐清市益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保温培育池里,每个池里产卵孵化了良种“乐清湾1号”泥蚶苗,50立方水体大约有5亿颗苗种。负责人童伟伟根据苗种生长过程逐步将泥蚶苗进行科学化分池培育管理。到了5月份,今年首批泥蚶苗将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开启下一轮播种并养殖成为商品规格的成品。“一年苗种销售额达500万元。”每年稳定的销量,让从事培育泥蚶30多年的童伟伟笑容满面。

乐清市被誉为“中国泥蚶之乡”。上世纪60年代,坐落于乐清市清江镇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开始泥蚶人工育苗试验,先后培育成功全国唯一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号”、全国首个滩涂贝类文蛤新品种“科浙1号”、文蛤抗病新品种“科浙2号”,完整构建滩涂贝类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和健康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破解优良种质创制和良种培育“卡脖子”难题,助推浙江省贝类养殖产量20年来增长了近10倍。

家住台州临海的朱荣先,是干方义的“客户”。他种植西兰花30多年,是临海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的理事长,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我们跟干方义合作,种出来的西兰花亩产量能到5000斤左右,跟十年前相比,一亩地能多赚1000元。”朱荣先喜上眉梢,“看着我们的收成好,带动了当地500多户种植西兰花。”

干方义介绍,有了良种,引进良法,最后收获良品,这是个良性循环。去年其公司西兰花西种子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带动全国2000多家种植户共同致富。

“我们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流通的五合一联盟模式,努力打造地方土鸡养殖业特色品牌。”干方本说,目前,雁荡麻鸡推广到温州、丽水、台州、金华、衢州,以及湖北、贵州等地,带动周边1000多规模养殖户共同致富,年生产量达到1000多万只、产值达5亿多元。

占地30亩的农业科技孵化园落户清江,这个集科技研发、种子培育、育苗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孵化园,投产后种子等相关系列产品年产值将达4.5亿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乐清正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以种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联动地方“土特产”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乐清种业的崛起,不仅是一场从“资源优势”到“科技强农”的转型,更是一条以“小种子”撬动“大产业”的共同富裕之路。唯有将科技创新深植乡土,方能激活农业的“芯片”,让希望的田野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郑剑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