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更新试点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时间:2025-07-31 15:06:44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邓帆慧

近日,浙江省2025年度城市更新城区、片区试点名单公布,温州迎来高光时刻:鹿城、洞头、瑞安三区(市)获城区试点;东屿电厂、朔门更新片等31个片区同步入选试点,试点总量居全省第二。此前,温州已成功跻身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获得不超过8亿元的中央补助。

漫步温州,从滨海岸线到老旧厂区,从历史街巷到现代社区,一场以“强城行动”为引擎、锚定“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深度焕新正如火如荼。

城市更新,温州何以能成为示范城市?在温州冲刺“双万”城市的重要节点,城市更新又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怎样的动能?

“城市更新,一头系着民生福祉,另一头系着经济发展,是激发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密钥。”温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明确透露,我国人口总量增速和城镇化率增速相继迈入拐点,城市工作不再是“摊大饼”式扩张,已从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推进城市更新,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

温州的更新实践,正是一场空间形态的战略重塑与发展动能的深刻转换。

如鹿城区双井坊这片承载老城记忆的低效用地,经过“微改造、精提升”,如今蝶变为年客流超800万人次、年营收破亿元的文旅消费新地标。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通过精耕细作,引入新的业态和消费场景,通过空间重塑,带动澎湃消费活力。

洞头区渔港彩村风貌区则依托独特海岛禀赋,以渔港彩村为支点,擘画出集渔港休闲、国际风情、文化消费、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滨海活力经济带,成为城乡融合共富发展带。在瓯海潘桥,曾聚集179家企业的农高园老旧工业区,涅槃为集产业孵化、滨水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都市新地标,续写崭新篇章。

城市更新,归根结底是让城市更宜居,让“人民城市为人民”从理念化为可感可及的日常。管网就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是城市的“生命线”,也是城市更新的着力点。

“以前抬头就是‘蜘蛛网’,现在一眼望到‘天际线’,政府做了一件大实事!”洞头区北岙街道鸽尾礁村村民的笑脸,是对管线整治最朴实的赞美。这番蝶变,正是温州系统推进农村管线序化工作、提升乡村“颜值”的缩影。自去年专项行动启动,全市已累计完成152个行政村的管线序化,久违的美丽天际线重回百姓视野。

如果说空间再造是城市更新的“形”,那么守护千年文脉、活化历史遗存则是城市更新的“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温州深谙此道。

东屿电厂工业遗址的蜕变堪称典范,曾经的钢铁巨兽化身文化容器,锈迹斑斑的运煤通道再造为动态景观装置,去年吸引超10万游客。从鹿城区墨池历史文化街区的精雕细琢到瓯海梧田老街、龙湾寺前街的持续焕彩,从瑞安环西山片区重现“古渡灯火”,到朔门古港遗址问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温州坚定探索“让历史活起来”,文化遗产不再尘封于记忆,而是转化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使千年商港文脉在时代更新中熠熠生辉。

“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一项带动经济跃升、改善民生福祉、重塑城市风貌的系统工程。”温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管是2015年启动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还是此次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温州这项工作一直遵循一个逻辑:在经济层面,通过盘活低效资产、培育新型消费场景,激发新质生产力,形成财富增长乘数效应;在民生层面,完善基础设施,注重城市服务能级跃升,提升人居环境;在风貌层面,将历史文脉守护活化转化为城市独特魅力。

据介绍,自2015年温州市启动城中村改造至今,全市150余个行政村完成整村改造,市区核心区基本实现“清零”目标,更多市民住上了崭新舒适的好房子。全域风貌整治提升扎实推进,累计建成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15个、省级风貌样板区51个、省级未来社区47个、现代化美丽城镇11个。城市筋骨日益强健,污水处理体系日臻完善;地下管网建设更获2025年提前批中央预算内投资3.7亿元以及“两重”超长期国债资金4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政府将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在完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做好全域系统规划、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持续打造更多的示范亮点,建设更具品质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赋能“双万”城市建设。(温州日报 邓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