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达99%,从2020年起,龙湾的这个数据似乎昭示着传统乡村的完全城市化,但事实上,“未来乡村”的探索正在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悖论:高度城市化之下,乡村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
温州龙湾。图源:温州网
龙湾的瑶溪村和埭头村,一个踞北,紧邻城区;一个守南,龙湾瑞安两地交界;一个曾因“石头”而富甲一方,如今守着复绿的青山;一个曾因“铁皮”而轰鸣不息,如今渴望撕掉“锈带”标签。它们的故事,是关于繁华、失去、探索,更是关于在城市化浪潮中,重新证明乡村价值的生动实践。
同荣同忧,繁华褪去的迷茫与阵痛
时光倒流三四十年,瑶溪是大罗山脚响当当的“富矿村”。钻机的嘶吼、卡车的轰鸣是日常伴奏,花岗岩开采让家家户户腰包殷实,村集体收入傲视群雄。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一纸禁令,“卖石致富”戛然而止。为保护省级风景名胜区生态,采矿停止,山体复绿。习惯了“家门口点石成金”的人们陷入茫然,集体坐吃山空,矛盾悄然滋生,昔日的富裕村笼罩在深深的失落中。
埭头村则走上了工业化粗放发展的道路。这里汇聚了500多家民营企业,从开关龙头到汽摩配件,林林总总。龙胜电器、红阳部件、松洋电工等规上企业扎根,撑起了3亿多元的年产值,“工业村落”实至名归。
但光鲜的数字背后,是另一番景象:村口122间铁皮小作坊油污遍地,坑洼的路让老人心惊,锈蚀的危桥栏杆摇摇欲坠;工业的繁荣带来汹涌的务工潮,随之是环境脏乱、出租屋混乱、消防隐患丛生、矛盾摩擦不断。轰鸣的机器和穿梭的货车就在家门口,但发展的红利并未普惠村民,恶化的环境更让“村富”二字显得苍白。这个曾经的“耕读传家”之地,在工业烟尘中失去了平衡。
殊途同归,山水焕新与“锈带”重生
困境倒逼变革。瑶溪与埭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却同样迈出了破旧立新的步伐。
瑶溪人将目光重新投向被保护的绿水青山和历史底蕴。他们以整治为突破口,将杂乱的溪畔钟秀园打造成精致公园,用青石板路串起修葺一新的明清古建。市委党校的迁入带来了稳定人流,景区酒店、网球中心、足球场相继落成,沉睡的资源被系统唤醒。村民董光弟把祖屋改成“瑶溪老房子”农家乐,生意红火,成为转型的缩影。曾经的矿工,有的走进了景区酒店的服务台,有的通过出租闲置房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也从2011年的“零收入”,逐步复苏至2016年的超200万元,再到如今流动资金2000多万元、年收入200万元且持续增长。漫步溪畔,唐宋古迹静默矗立,而非遗体验馆“时光印记”等新业态悄然生长,叮叮当当的凿石声逐渐被游客的欢笑声取代。
埭头村的转身则始于一场壮士断腕的“清退”。2021年,村“两委”带头,党员动员,以“零赔付、零信访”的魄力,拆除了2万平方米的铁皮违建厂房。腾出的空间用来做什么?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城市居民对大型体育设施的渴望。引入社会资本1200万元,一座近万平方米的省级全民健身中心在工业废墟上拔地而起,“铁皮”变“泳道”,“锈带”涌“暖流”。与此同时,与运动激情一河之隔,22栋沿河养老公寓拔地而起,旨在解决村民的养老痛点。村集体创新模式,村民缴纳不超过12万元的押金即可入住设施齐备的适老化套房。爱心食堂、由86名低龄老人组成的志愿队、康养e站、5G云诊室、智慧健康站和24小时药柜等配套相继完善,村集体还为全体老人投保。埭头村党总支书记张智慧的话掷地有声:“‘大’不是铺摊子,‘全’不是摆样子——让老人有尊严,青年有奔头,才是埭头要的‘全’。”
共同跃升,找准城市化浪潮坐标
转型的坐标在实践中日益清晰。瑶溪村党支部书记董毓龙介绍道:“我们这现在就是温州的‘后花园’,周末比城里还热闹!”而在埭头村,年轻村民陈明自豪地说:“城里人有的健身、养老,我们村现在一样也不少,甚至更方便、更充足!”
这种定位,正被源源不断的人流所印证。龙湾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片镶嵌在都市版图里的“未来拼图”,最有价值的变化,并非数字的增长或设施的更新,而是“人”的回归与新生。
荣膺浙江省人文乡村的瑶溪,已成为温州市民抬脚即达的休闲胜地。非遗体验馆“时光印记”里,老人专注拓碑的身影旁,是兴致勃勃的亲子家庭和研学团队。泳池边、足球场上,孩童的欢笑与市民的活力交织。“瑶溪老房子”这样的农家乐常年客满。夕阳西下,水上乐园里,城里下班的父母接走嬉水的孩子——昔日的“矿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后花园”。
埭头的七大体育场馆日均吸引超千人次。游泳馆年学员超千人,不少来自温州市区;羽毛球、篮球馆全年爆满。2024年暑期的“村BA”和600人规模羽毛球赛,吸引游客过万,超半数来自温州市外。选手们拖着行李住进村里的新民宿,周边餐饮、零售业随之升温。养老社区里,老人“刷脸”享用爱心食堂热腾腾的三菜一汤;低龄老人志愿队年均供餐超2万份,温暖着独居者的餐桌。灯光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里,不仅有本村青年,更有许多租住在此的新居民和周边市民。这里正实践着“全龄友好、宜居宜业”的承诺。
龙湾的两个未来乡村,由此找准了城市化浪潮中的独特坐标,从地理上的远方或发展中的洼地,变身为触手可及的温度与活力,这份基于社群认同、便利设施与共同生活的独特体验,成为钢筋水泥森林里稀缺的养分。(温州日报 徐龙飞 章会 林春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