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家》| 石不能言最可人——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

时间:2019-10-14 16:03:53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朱建波

编者按:

温州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发展史的悠悠古城,享有“百工之乡”美誉,工匠精神源远流长。瓯绣、发绣、石雕、黄杨木雕、彩石镶嵌等传统工艺,无不承载着这座城市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目前,温州已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4人。为充分展示大师们的风采,中国网·新温州特推出《遇见大家》专栏,旨在弘扬温州优秀的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全面展示“百工之乡”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成果。

【人物名片】

潘成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浙江省石雕非遗传承人、浙江工匠、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石雕研究所副所长、泰顺县石雕研究所所长,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多次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石雕大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金盘底座设计者、2010年世博会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获得者,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个人作品《生命的旋律》被萧山国际机场永久收藏。作品获得各类大奖,被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作协、浙江省博物馆、瓯海博物馆、韩天衡艺术馆等馆所收藏。

潘成松

2019年10月11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的一件石雕作品《绿水青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而在前一天的10月10日,他的一件石雕作品《一方净土》被瓯海博物馆收藏。近年来,潘成松在石雕领域大显身手,作品屡屡被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

石雕技艺“多面手”

潘成松从一名普通的石雕工,逐步成长为泰顺石雕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领军人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潘成松出身自温州市泰顺县农民家庭。在他初中毕业之后,泰顺境内发现了叶腊石矿,因其温润如玉、软硬适中,宜雕琢制印,逐渐在赏石界享有盛誉。县里为了开发资源,帮群众脱贫,在县职业技术学校里办起了石雕班。当时潘成松想学一门手艺,“有艺不愁穷,也能给家里一份帮助。”于是考进了石雕班,潜心学习,并迷上了石雕这门技艺。

与一般的高中上课形式不同,学石雕,从早上、下午,一直到晚上,每天跟在师傅身边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其余时间是不间断的,从打坯、修光、配底座到水磨、上蜡等,晚上回到家都是10点以后了。

潘成松从来不觉得苦或者枯燥,而是越来越感兴趣,在石雕的世界里,越发如鱼得水。那时每个月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他就一整天泡在书店里,去读各种艺术方面的书。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段时间的大量阅读,对他艺术修养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基础作用。后来他又去跟不同的老师学习泥塑、木雕等不同门类的艺术,从中汲取所长,将各种不同的技法灵活运用到石雕的技艺当中。

他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经过三年的基础理论与基础刀法的学习和实践后,正式入了温州工艺美术行列,拜名师吴旭亮继续学习石雕创作,从刀法、洞法等基础的技艺入手。尔后成为中国泰顺古廊桥建筑唯一传人董直机的再传弟子,“当时学习上课时受其影响,他是我的启蒙老师。”

1998年,潘成松回到泰顺,创办了泰顺腊都工艺石雕刻研究所,潜心研究泰顺石的雕刻。在石雕艺海中大显身手、崭露头角的同时,他也陷入了深思:过硬的雕刻技艺与深思熟虑的艺术思考缺一不可,于是他决定易地发展。2001年在青田县山口镇创办石海艺雕工作室,后又拜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福照,进一步钻研石雕技艺。2003年,潘成松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东方的悉心指点,技艺再上一层,在青田石雕艺术上也有了更大的创新和开拓。2005年回泰顺后,为求融会贯通,又拜木偶雕刻艺术家季桂芳为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多年的勤奋好学、不断进取,潘成松成了实实在在的石雕技艺“多面手”:镂雕、细刻等多项雕刻技能,他都运用自如;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在他的刻刀下更有着别样风韵。

艺术根植于生活

艺术的创造,总是根植于生活,又从生活中升华并艺术地表现出来。以现代生活内容丰富石雕艺术的内涵,使传统石雕意蕴多元化,一直是潘成松所追求的。对潘成松来说,石雕一开始是生计的来源,如今更是艺术的追求。他逐渐形成一种创作的自觉,从现实世界中选材,汲取养分。

“一切艺术源自于生活,我一生所看、所学、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东西,都成为了我的创作源泉。”在潘成松看来,把技法发挥到极致可称为对工艺的追求,而一件艺术作品则更应该追求思想内涵,要能够让一代人又一代人去认同。

“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这是陆游在《闲居自述》一诗中的慨叹。石无言,却勾起了古代文人的万千思绪。潘成松以此为铭,他说:“雕刻就是把不能言的潜在进行无声地挖掘,让语言化作画面来展现美。”在他眼中,石雕创作不应局限于石头的贵重,要从石头的天然特色上寻求艺术的美。在潘成松的作品中,许多都取材于普通的石头。每一件作品,不只是简单的刻凿,都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石头没有好坏之分,雕刻创作也并不局限于石头的价值,而是从石头的天然特色上去寻求艺术的美感”。潘成松认为,整体造型、局部渲染、色彩纹理的运用、构图意境的巧思,都是石雕艺术的亮点。潘成松说,“因材施艺、依色取巧,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很难。”通过创作让石头开花,将石头重新定义,让社会得到普遍认同,这是潘成松的坚持和执着。

在同行看来,潘成松的石雕创作中,表现出少见的灵活性:既有具有人性化及造型抽象、憨态可掬、充满情趣的《十二生肖》;有群山密林之中,以浮石雕再造天地,再现群山密林之中的神秘色彩的《金色廊桥》;有《大地的哭泣》这样的作品,以5.12汶川大地震为创作来源,大山寓意为大地母亲,母亲眉头紧锁成“川”,废墟之上还雕有一个展望的娃娃,表达对重建家园的信心;还有房屋一角、桃树枝桠和果实、树下采桃的孩童等众多元素构成了多彩的童年记忆的《爷爷种的桃树》。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他的作品《生命的旋律》入列峰会展厅,小鱼如一个个跳动的符号在珊瑚中快乐地游弋,演绎着众生命在大海中包容共生、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美好……该作品得到了参加峰会的各国元首赞许,被作为陈列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展厅的作品之一。

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也曾一度在市场和艺术的不同方向中迷茫。“市场上,很多买石雕当装饰的客户喜欢传统的以花鸟草木等自然为题材、表达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用意的作品,但这表达不出作品的深意。”因此,在这类被他称之为“为生存所作”的作品之外,他将更多心力投注到带有自我感知的艺术作品创作中,“就像作家用笔写作,记录时代,我要用我的石雕作品去记录当代发生的事情,并且表达我的想法和观点。”

于是,潘成松的《藏不住的爱》《发》等一系列作品,以巧妙的构思、精美的纹理,充分表达了他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忧虑和对人性的呼吁。

潘成松走出农家却一直保持着农家朴实无华的本色,他为人谦和低调,还有一股在石雕艺术创作上力求创新的牛劲。走进他的石雕工作室,仿佛走进了缩小版的采石场,粉尘轻扬,过道处堆满了从各处采购的石料,形状色彩各异,工作台旁,他正埋头专心雕刻,手起刀落,白色石粉扬起又落下。一块孤独的原石,在他的反复雕琢之下,华丽蜕变,点石成金。

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

什么叫工匠精神?在潘成松看来,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执着”,认定石雕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二是“心静、无杂念”,人与作品才能融于一体。

潘成松说,在从事石雕行业近30年里,他始终秉持“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石头上寻找灵魂,给石头以艺术的语言是他雕刻创作的基调,不同的石头运用不同的雕刻技艺与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让石头有鲜明的主题,有鲜活的画面意境,有动人的石头语言,饱含着个人对生活对历史对将来的一种思考。正因为他有了“工匠精神”,从而收获了喜人的成绩。

从1999年到2015年,潘成松频频出手,作品先后参加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组织的各级展评,先后收获了73个奖项,其中特别金奖与金奖作品24件,近几年,则有《似曾相识》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山里山外》获得“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勤能致富》获得第十届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6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沐浴山川》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18年,他除了获得“浙江工匠”之外,还成功获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为首位获国家级专业荣誉称号的泰顺籍石雕艺人和温州地区首位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石雕艺人。在动刀的同时,他还勤于动笔,在《浙江工艺美术》《上海工艺美术》等媒体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在擅长石雕的同时,他还放眼陶瓷、木雕、根雕等工艺行业,并到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美院进修深造,把艺术雕塑的艺术手法跟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制作出空间意境优美,造型意境独特,构想大胆活泼的作品,闻名石雕界。多元化构图、意境化创作雕刻成为他石雕艺术一大亮点,被石雕界予以“学院派”的美称,典型创新型作品有《金榜题名》《芸芸众生》《生命的旋律》《一方净土》《人生平安》等。

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3月3日,潘成松石雕艺术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现场展出潘成松创作的80余件石雕精品。作品以“故乡”“人生”“生命”“心境”四个单元为展示导题,展示潘成松鬼斧神工的雕刻技法和艺术造诣,让观众近距离感受石雕的艺术魅力。

攀登高峰不忘传承

在攀登石雕艺术高峰的同时,潘成松不忘传承。为了提高泰顺石雕人的技艺,潘成松从1995年就开始收徒弟。如今,他的徒弟也收了徒弟。算起来,现在他门下的“徒子徒孙”已有80多人。在这些人中,有些人成了“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有相当部分已经成为青田石雕界与泰顺石雕队伍中的尖端人才。

作为温州泰顺人,潘成松自觉扎根于泰顺的山水、廊桥等地域风情,挖掘雕刻创作的素材。为了提高泰顺石雕人的技艺,他来回奔波于青田与泰顺之间,既充当指导老师,又充当信息员、服务员。2016年,泰顺石雕艺术学校在他的努力下成立,现在已经达到了300名学生的规模,他也一直兼任雕刻教师,给学生传授石雕技艺。当年,泰顺县建成泰顺石文化创意园并启动泰顺籍石雕大师返乡工程,他第一个报名响应,领办石雕工作室,与其他返乡石雕大师一起从事泰顺石雕的创作、研究与交流。

目前泰顺石雕在人才、市场、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国内石雕领域的生力军。潘成松也表示,接下去他将把“传承”作为重中之重,要把所学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让石雕艺术生生不息。他期望石雕的薪火能够在温州的热土上燃起燎原之势。这是他的期待,也是所有的传统手工艺者对于民族技艺未来发展的期待。(朱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