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经济: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时间:2019-11-04 16:30:20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胡俊剑

从“八大王”到“温州市民营企业家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受到这座城市愈发地重视与尊崇。11月4日,在“壮丽70年”系列主题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温州市经信局党委书记、经信局局长贾焕翔通报了温州市民营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副局长赵斌、副局长许道火就各自负责领域回答记者提问。

东南沿海的特殊位置,曾让温州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条件,激发着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临,久旱的温州民营经济顿逢甘露,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在温州诞生,个体工商业、家庭工厂、专业市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兴起。全国闻名的桥头纽扣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萧江塑编市场等专业市场陆续形成,10多万农民购销员走南闯北,把温州的小商品推向全国各地。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登载《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首次提出“温州模式”,温州“小商品、大市场”模式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

小商品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温州人的创业魂,温州民营经济一片红火。但是很快,杭州武林广场也燃起了一把大火,烧掉了温州劣质鞋,也烧掉了温州人投机取巧的杂念。温州主动作为,1987年10月26日,《温州私营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实施;199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作出“第二次创业”部署,全面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引导行业上轨道,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温州民营经济迎来了“黄金十年”发展期。1991年7月28日,苍南人王均瑶开出第一条长沙至温州包机航线,并于1992年4月创办中国第一家私营包机公司;1992年3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9月25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联合发文,正式授予温州“中国鞋都”称号;2004年7月,瑞立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温州民营经济产品创新化、市场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接连涌现,形成了具有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系统化配套的现代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温州民营经济又面临着新的挑战。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给刚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波的温州人,带来了新的思考。随着综合金改、温商回归、实体经济振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各种强力措施的实施,温州走出了低谷,越过了拐点,唱响了“民营经济看温州”重塑民营经济新标杆”的时代强音。

特别是2018年8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准同意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使温州再次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今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向上向好势头,前三季度1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二;温州经济连续18个季度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稳定在7.5%-8.5%的区间;民间投资增长30.9%;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出口逆势增长29.6%;金融领域实现“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的转变,不良贷款率从最高时的4.69%下降至目前的1.0%。

2018年,温州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占GDP比重83.7%,比重创近年来的新高。在工业领域,民营经济比重已经达到95%以上,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强则温州强。2019年,温州成为省内第二个市场主体破百万的城市。

“实干赢得未来。”贾焕翔说。金融领域从危到机、规模总量从小到大、市场主体从少到多、治理结构从低到高、生产能力从弱到强、产业结构从旧到新、技术水平从量到质、平台建设从散到聚、互动融合从内到外、发展环境从劣到优,温州,又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胡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