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致富新探索:同样一分田 种出新效益

时间:2019-11-19 14:25:12 来源 : 浙江在线 作者 : 周琳子 黄永

“稻子都没黄,都是病虫害啊……”眼下正是晚稻收获的季节,乐清市城东街道梅湾村农户陈红林望着自家100多亩田,愁容满面,懊悔不已。他手里还拿着一份种植方案,是年初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他量身定制的。然而,陈红林却没有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种植。50公里外传来的消息,更让这位农民对联合社的种植方案另眼相看——虹桥镇埭下村农户卓灯球的连作晚稻攻关田最高亩产达856.62公斤,打破省农业吉尼斯纪录。陈红林清楚记得,当时,卓灯球和自己一样,也是上门讨教了联合社后拿到了一份个性化种植建议方案。此后卓灯球严格按照方案操作,最终获得了大丰收。

传统农户用经验种田,靠天吃饭。联合社把低小散的农户和合作社力量聚合起来,让农民用上“黑科技”“数据宝”,拓展了产业链。今年,联合社 “三位一体”合作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名单,让农民们在同样一分田里找到了致富新路子。金穗联合社究竟是如何撑起农民钱袋子的?近日,记者走访乐清多地农户,找寻背后答案。 

一个记账本 算清抱团降成本的账

67岁的吴金碎已经种了40多年水稻,现在种着300亩田,去年平均亩产600公斤,在当地也算种粮大户。“可到了买农资时,腰板还是不够硬。”吴金碎无奈地说,去农资店,口水说尽也只有一点点折扣,怎么施肥,合不合适都得靠自己试,生产成本太高了。经验丰富的种粮大户尚且面临这些问题,更别提众多规模更小的其他社员。

以农户为主体的联合社深知其中利害,抱团降成本成了联合社成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2014年9月,乐清市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等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采购开始前,联合社会召开社员大会,事先统计需求、采购统一结算,由联合社以电子商务招投标或“抱团式”直接与生产厂家、商家谈判采购,社员采购成本下降约20%。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还可以申请社内资金互助服务,先由联合社垫付,再在约定期限内付息还款。在联合社的办公室里,按照年份存档着每一年的记账本,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当年每个社员农户购买各项农资产品可得的返还红利清单。联合社按照社员农资交易量利润的6成返还,4成按照股金比例留存方式,最大化地为农户降低成本。2015年以来,联合社每年采购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达1000万元,每年组织采购插秧机、烘干机、秧盘等农机约500万元。

早稻化肥返还2988元,晚稻化肥返还2880元,晚稻尿素返还180元,浸种药返还15元……吴金碎用计算器敲下每笔入账的金额,脸上乐开了花,他打算接下来将其它所需农资也都通过联合社统一采购。算出来的数字已经让人振奋,然而这仅仅是省下的一小笔成本。“联合社的规模大,还能出现虹吸效应。”联合社秘书长赵宣楼说。如今,一到春耕备耕的时节,联合社的办公室里就会挤满前来推销的农资供应商。萧山化肥厂还根据联合社提供的乐清各地土样,专门定制研发了当地水稻专用肥,高匹配度增强了稻谷的饱满度,单位面积施肥量也锐减,高产更绿色。

“不够的农具别着急买,我们帮忙社内调剂;遇到没见过的虫害,我们会约请条件较好的社员为你做托管服务,指导生产环节……”赵宣楼还没说完,找上门来的吴金碎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了他的话,说:“现代种植太缺服务和指导了,我还需要成熟的新技术!”

一块试错田 破解新技术难入的关

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办公楼背后,有一片田,和当地的农田不太一样:田不大,只有30多亩,田里的作物却良莠不齐。就连记者这个外行人也看出来,这片田种得不咋地。“这片田是我管的!”联合社负责人包碎云的这番话,让人大吃一惊。负责人难道只有这点本事?

看到记者的困惑,包碎云笑着说:“你看,同样的品种,相同的环境,施肥的比重按照从少到多排序,长得最好的不在两头,而在这里!说明肥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包碎云边说,边记录下最佳的施肥比例。记者这才知道,原来这块地,是联合社专门为农户们开辟的一块试验田。要想增收,精细化管理是关键;要想让农产品更有竞争力,不断用新品种、新技术来提高品质更是王道。这是包碎云多年总结的经验。他把自己的650亩田交给农户打理,自己则一头扎进了这一方“试错园”中,请农业专家带来新的种植技术,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科学种植实验。

以生产流程难度最大的育秧为例,联合社在统计分析每年社员的产量和效益时发现,部分社员育秧技术低、单个育秧成本高、秧苗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直接显现在了收成上。“要想收成好,解决育秧问题成为关键。”有问题就找专家。在包碎云的手机里存满了各级农业局技术人员、水稻研究所专家的号码,只要农民种水稻遇到了问题,从耕地到施肥除虫、收割到加工的各个环节,只要一通电话,就能找到这一领域的专家询问解决方案。也正是在这些最常联系的人中,包碎云找到了破除育秧技术瓶颈的关键人物——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德峰。

朱德峰当时正在研究水稻机插秧温室叠盘暗出苗“1+N”育秧技术模式示范项目,与传统育秧模式不同,秧盘叠放在恒温恒湿的出苗室内催芽,出苗整齐后再分送到不同的育秧场地各自培育成秧。新型水稻育秧成本高出三分之一,培育效果能否达到试验的效果?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包碎云提出先在试验田里尝试,待成功后再向全体社员推广。经过三年的实验,当去年朱德峰再次来到试验田看到成果后,频频点头赞许:这项叠盘暗出苗技术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水稻育秧的主推技术,从乐清早稻育秧来看,效果很好,可以进一步推广实施。然而技术成果的转换,到了一辈子靠经验种田的农民面前,推广就成了一件难事。“你们看,这盘水稻出苗率高,秧苗长得又高又壮,像旁边这盘不用基质的,每盘可能要损失5元钱。”联合社理事们带着新技术挨家挨户上门介绍,开社员大会介绍育秧差异,可愿意尝试的农户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成本的提高,平均每亩秧苗成本上涨了约25%,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是面子挂不住。就拿我做例子,包碎云学种田时我就已经是种粮大户了,他的技术还是跟我学的。”吴金碎说出了大多数农户的心里话。那段时间,包碎云白天泡在育秧温室里,晚上就在田边来回转悠。一次,他看到一小片刚收完的稻田还空着,一个主意涌了上来:向农民借田育秧!第二天他就给吴金碎送去了两分田的秧苗,只收传统育秧的价格。“试种一季,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吴金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的田头上每天都是来看新苗长势的小农户。早晚稻秧苗预定会上,原本请都请不来的大户们纷纷现身,贾岙村的叶文富订走3000盘秧苗、西岑村的黄贤雷订走2000盘、戴东村的潘闹拥订走600盘,郭路村的金荷纷订走了9300盘……一晃眼,家家户户的田头都挂上了育供秧示范点的牌子,农户们一见面就交流试验心得,分布在乐清虹桥、柳市等地的专业化水稻种植试验示范总面积超过1万亩。

一份授信书 打开全流程服务的门

降成本和扶技术,为农户解决了最基本、最现实的难题。但是联合社想的不止于此——田就这么大,怎样让农户增收更多?联合社想到了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很多小农户和小合作社虽然都能以收成维持生活生产,但除此之外的收入几乎为零。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农产品全产业链是农户们迫切需要的,也是最能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赵宣楼说。产业链延伸,需要全流程的服务配套。为此,联合社以水稻专业生产为联结纽带,开展专业化生产合作、农资农产品购销合作、资金信用服务合作“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实践与探索,让社员收益得到持续增长,2018年联合社经营额1650万元,固定资产230万元,社员每年每亩增收150元。

“没想到我80岁了,还能通过联合社担保获得银行贷款。”柳市农户胡志新拿着授信书,笑得合不拢嘴。原来,胡志新租了200亩地,每年的租金、化肥需要大量资金周转,然而他一个人很难从银行借到钱。问题反映到联合社后,工作人员立即为他联系了对口的乐清市农商银行。通过对他经营的农田面积、股金出资的额度、社会诚信度等要素进行评估,最终以联合社和银行双轨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为保障,胡志新获得了30万元贷款,同时还享受国家种粮贷款贴息。如今,银行与联合社合作,为像胡志新这样有需求无条件的农民提供每年1500万元的授信额度,实际社员每年的贷款额达到了约900万元。

产业链的一端,有金融信用服务为农户解决资金难题;另一端,则有粮食产后“五代”服务,进一步助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农户增收。从2015年开始,联合社投资275万元,建立了大米加工中心,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开展粮食产后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配置清理干燥设备、调整安排存粮仓储,对社员收购或代储的稻谷,统一加工,并注册了“金越”商标,由社员分销或联合社直销到市场。仅去年,联合社粮食累积产后服务总量就超过2万吨。联合社拓宽了服务范围,提升了社会化服务功能,经加工大米后产值达1400多万元,产业链的延长使社员的稻谷增值达120万元。“每年卖大米的收入比种田的还多,一年能多赚7万元。”种粮大户倪孟森的女儿倪静说起联合社的“金越”品牌根本停不下来,“当天碾出的大米,当天售罄,本地人都爱吃当地米。一年销售了12.5万公斤。”记者注意到,店里最醒目的位置就摆放着刚刚运到的“金越”牌大米,而东北大米和外地珍珠米因为销售量小被移到了角落里。

在蒲岐镇南门街村,一个由联合社农户自筹400万元资金加上政府补助的社会化服务中心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明年7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候,联合社每日能烘干160吨大米,日产50吨大米,农民不仅种粮赚钱,而且还能将产业链上的更多利润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