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育“四优”发展 书写精彩新篇章

时间:2019-11-21 13:39:33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胡俊剑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11月20日下午,“壮丽70年·重点民生部门”温州市教育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教育局领导就教育均衡、学生健康、学前教育等热点民生问题答记者问。

西晋太康年间,横阳学宫的建立,揭开了温州1700余年昌盛文教的序幕。教育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温州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改革和赶超发展的历史性阶段,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473所,在校生140万人,教职工12.2万人,教育规模约占全省的1/6。回眸温州教育的发展,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优先”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温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近五年来,全市财政投入累计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在前段时间公布的《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温州的教育预算占公共预算比例达到了21.66%,比省均高出3.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二。同时,2017到2019短短三年内,先后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大会和全市教育大会,吹响了“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的号角,并出台近10份重量级政策文件,为教育这盘“大棋”谋篇布局,优先发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优化”

受制于历史欠账和现实条件制约,曾经的温州教育起点低、底子薄、弱项多。哪里有短板,哪里就需要优化。近年来,温州全面开展“补短板、育亮点、树标杆”专项攻坚,出台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19项主要指标在由原来的末位晋升为全省平均以上水平,部分指标进入全省前三,上升幅度前所未有。同时聚焦学前、职教、高教三大结构性短板,加快补短提升。

“优质”

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已经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为此,教育局提出“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口号,着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信息化共建等“三化”策略,全面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和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计划,深化打造了300所“新优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从2015年以来,累计实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122个,完成投入19.11亿元,项目数、投资额均排在全省首位。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97.67%,比2014年提升38.1个百分点,列全省前三。组建城区十大教育集团,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65%。实施教育信息化“151”工程,上线大数据中心,汇聚数据2.4亿条,“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236所,全市中小学在线答疑平台,惠及中小学生50万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两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强化大数据支撑,推进精准教学,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许多重点指标进入了全省领先行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优势”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铸就了时代发展优势。同样,温州教育始终致力于叙写温州创新史,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开放。从2011年开始,温州成为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推动民办教育政策实现了三次迭代,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70多亿元,形成了“全国民办教育看温州”的样板效应。教育局坚决推进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了多年未决的难题。全面推进教育“最多跑一次”“管办评分离”等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改革样本。

同时,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全国第二所中美合作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投用办学,并列为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同支持建设的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温州道尔顿小学、中美、中澳、中加、中韩等合作高中成为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读国际化名校的热门选择。

四个关键词既代表温州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温州始终坚持的实践路径和宝贵经验。当前,无论是海岛山乡还是城镇街道,教育事业发展呈现着持续向上向好的态势,温州全市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其中五个明显变化:好学校由少到多,校园越来越美;育人工作由偏到全,质量越来越高;教师队伍由弱到强,素质越来越优;教育治理由点到面,生态越来越好;尊师重教由上到下,氛围越来越浓。

下一步,温州市教育局将出台《加快推进温州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全面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效能治理”的“六高”工程,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实现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对教育提出的“两高”目标和“四个转变”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待。(胡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