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前,无怨无悔,他们都是抗疫英雄!

时间:2020-02-11 15:14:05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瓯萱 淑珍 俊剑

疫情就是命令,坚守就是责任。在这特殊时期,很多打动人心的故事在不断演绎。

连日来,温州抗疫人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他们是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他们是基层工作者,守牢疫情防控“第一关”;他们是抗疫“摆渡人”,24小时待命;他们是消毒一线的“逆行者”,冲锋在前,无怨无悔......

医生徐建挺:我申请继续战“疫”

“疫情尚未缓解,我作为医生怎能罔谈工作期限?……因此,我郑重申请:继续留在抗击疫情前沿。”这是瓯海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全科主治医生徐建挺在微信群里写下的一段话。2月8日,是他在瓯海区疫情诊治定点医院瓯海三医隔离病房的第17天,刚轮好第一批岗的他,选择了继续战斗在抗疫一线。

1月23日,徐建挺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之一,来到了传染病诊疗区级定点医院瓯海三医,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人的诊治工作中。在隔离病房,徐建挺和其他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是给病人收住院、病毒核酸检测采样、体格检查、下达医嘱、健康宣教、报表上报等。“病人如果排除新冠肺炎,我们要给他办理出院,如果确诊,要办理转院等事项。”

“结果什么时候会有?”“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问题严不严重?”“治疗费用要多少,是政府承担吗?”……看到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时,病人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病人普遍处于焦虑情绪,这让徐建挺觉得他们更需要关怀。每次去病房,他都会乐呵呵地跟病人打招呼。“因为戴着口罩和防护目镜,病人看不到我们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所以我们都是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来传递情感。”对于病人的担忧和焦虑,徐建挺也是耐心解释,抚慰他们心中的不安。“你稍微安慰两句,他马上就会安静下来,因为他心里有底。”

“穿着防护服,在冬天能够体会到中暑的感觉。”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在给疑似病例采样时,都是挨个给病人采集。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采集到一个标本后就要马上出去换掉外层隔离衣。“平均采集一个病人需要24分钟。”徐建挺说。

在与疫情抗争特殊时刻,1月29日,在进入隔离病房的第7天,徐建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入党的迫切和坚定,源自这些天自己在抗疫一线的经历,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党员的无私付出,疫情一定会被战胜。

2月5日,徐建挺的14天轮岗期满,但他选择继续坚守岗位。徐建挺说,回家也是要隔离14天,但接下来的这两周仍是最需要人手的时候。“等我延期期满以后,我相信疫情已经进入拐点,到时候对人手的紧张度就会有所缓解,那个时候我再去隔离观察,对工作就没什么影响。”

退伍军人龚建双:我曾是军人最危险的地方我上

“我主动请缨,接手明日公寓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1月31日,温州市实施“25”条紧急措施,瞿溪街道连夜征用设立两个集中医学观察点。瞿溪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主任龚建双主动写下请战书,要求到疫情最前沿去。

明日公寓集中医学点原来是一家鞋厂的员工宿舍,由于刚装修完,房间配套几乎没有,可以说是一栋“空”楼。在如此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龚建双开始与“战友”一起连夜改造,通水电、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没有热水,他联系周边超市派送热水壶,每个房间保障洗浴热水器;没有照明,他规划并安排人员连夜加装照明;隔离对象抵触,他主动与之面对面协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2月1日下午5点30分,第一批40人集中隔离对象全部顺利入住明日公寓。

军人出身的龚建双有着军人独有的钢筋铁骨,疫情当前,他选择自己面对风险,主动接下街道两个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两个点加起来总共有70多名隔离对象。“除了每天要负责给隔离对象送饭、点心,稳定隔离对象情绪,我们采取24小时值班制,晚上还要留守在隔离点。”龚建双说。

而观察点的值班室就在一楼大厅里,漏风的墙,几张简陋的铁板床,一床棉花被,一盏简易的照明灯,便是他们睡觉的地方。面对观察点简陋的工作环境,艰巨的任务,龚建双说:“当一名军人也好,转业到地方也好,军人本色永远是不会褪色的。一个党员永远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哪里搬,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是现在我们都能够克服。”

“摆渡人”贾建忠:最期待“战疫”打赢的时刻

2月9日清晨六点,45岁的贾建忠已全副武装出发。根据调度,他要前往郭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一位咳嗽的居民,送至瓯海三医就诊。  

贾建忠是郭溪街道一名编外人员。疫情发生后,街道干部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家待了几天的贾建忠,看到疫情愈发严峻,“我在家就待不住了,就发短信给街道主要领导,我说也想出一点力,随时等候差遣。”

1月31日晚,郭溪街道收到将30多名居家隔离对象转为集中隔离的命令,贾建忠熟悉路线,主动申请为医护人员带队。人员转移、车辆消毒,一趟下来至少要半个小时,但时间非常有限。“要不我上。”正当发愁时,贾建忠站了出来,“几趟下来,我也熟悉流程了,车辆还有多,可以当驾驶员。”就这样,医护人员对他进行现场培训,为他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与口罩等,将车钥匙交到了他的手上。一趟、两趟、三趟……天亮前,才顺利完成所有人员的转移。有人问贾建忠,你怕不怕?贾建忠说:“哪有不害怕的啊?但当时情况紧急,我觉得我该上,也不停地在心里为自己加油。  

从那天开始,贾建忠就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往返于街道、集中隔离点与医院之间。接送保洁人员到集中隔离点、给集中隔离点送物资、接送对象去医院……他不是在编干部却主动请缨,不是共产党员却冲锋在前,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

因为疫情防控的最新流程,2月5日起,如居民有咳嗽、咽喉痛、发热等症状,必须由专门的运送人员和车辆护送他们去瓯海三医就诊。贾建忠也是其中一员。这几天,他每天穿得时间最长的就是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口罩和手套。他觉得不习惯,呼吸困难,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透,“全身都是汗,忙起来一心开车时不知不觉,但一坐下来就觉得冷。”防护物资紧缺,他舍不得脱下来,“忍一下,习惯了就好了。”

贾建忠每天都是凌晨12点以后才能睡下。“身体是很累的,但是精神还不累。”他躺下去后会想一下明天要几点起来。“最希望听到疫情解除,其他没有想法,继续工作吧。”贾建忠说,立春了,他在等待这场“战疫”打赢的时刻。

“消毒者”李胜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们已到位,马上出发开始作业。”2月10日上午,浙江立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胜碧和他的消毒队已穿好全套防护服准备出发,当天他们要完成80多个场所的消毒任务。“我们的设备分手持超低容量气溶胶喷雾器和弥雾机喷雾,大概有四五十斤重,根据作业进度,半小时到一小时更换补充一次消毒液。”李胜碧匆忙说道,连日来的高强度作业,他的语速也越发加快。

事实上,李胜碧早在大年三十就投入战斗了。“当时看到温州出现疫情后,我意识到环境消毒是关键,就连夜联系全国各地的供应商,真的是靠抢的,太难了,我们还连夜自己派车去拉货。”李胜碧表示,当时全国各地防疫物资已一度出现短缺,抢到物资后,甚至有人联系他要高价回收他手上的物资。深知货源来之不易,更深知一线工作人员最需要。于是,李胜碧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剩余的价值23万元的防护物资全部无偿捐给工作在一线的防疫人员使用,并亲自组建车队一家家送上门。

很快,李胜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组建应急消毒队、开展消毒作业上。“传染病防治不是等到得了病后再采取措施,预防性消毒很重要。我们真的是争分夺秒地开展作业。”李胜碧很欣慰地说,从大年三十仅剩2个人,到现在70多人归队。他组建的这支队伍不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虽然每天早出晚归,午餐和晚餐经常在消毒现场或是饼干或是泡面的匆匆而就,但大家始终没有喊过一声累。

医院、隔离点、车站……许多普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却都有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正如李胜碧说的,他和他的队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月31日晚,瓯海区下达了连夜运送转移隔离人员的通知,而转移过程中车队的消毒工作成了最关键的一环。“我是晚上九点接到消毒任务的,第一时间就调派了人手,并再三指导叮嘱每一个流程,充分考虑所有细节,确保消毒过程不出纰漏,为的就是最大限度控制疫情。”李胜碧说,那一夜,他已记不清来回奔波了多少路。连轴转的作业早已顾不上自己,直等到家人发来生日祝福,他才猛然想起原来的生日到了。

凌晨5点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公司,一落座就睡着了,连吃份方便面冲击的时间都没有。稍稍休息一个小时后,他又开启了新一天的消毒作业指挥。

李胜碧坦言,卫生防疫是个冷门行业,能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作用,也算学有所用,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

正是因为抗疫前线有无数个他们,才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意志,正是因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才捍卫了千家万户的安宁健康!正是因为他们忘我奋斗,才能打好这场史无前例的阻击战!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是抗疫战场上最美最可爱的英雄!(瓯萱 淑珍 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