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上行走 他用文字带我们走进古琴的神秘世界

时间:2020-04-24 16:20:08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程纪之

编者按:程纪之,工艺美术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客座教授、女子学院特聘古琴教师,多年来专心致力于近代永嘉琴学史料的整理、传承,编有古琴入门教材《东嘉琴学备要·在弦上行走》。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与古琴的不解之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古琴的“神秘世界”,探究古琴制作的民间技艺。

以下为程纪之所著。

古琴的神奇魅力在于它的独特的音色和工艺品质。从2004年学琴开始,我参阅了大量的古籍,逐渐对制作古琴产生了兴趣。在东嘉(温州古称)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制琴资源和许多制琴高手。明代传世古琴“蕉林听雨”的唯美更是彻底打动了我。先贤刘伯温开创了一代文人制器尚像新风,也影响了东嘉无数代琴人。从南田故里到石门洞天,从其著作到坊间传说,我开始在东嘉区域内寻坊先贤刘伯温留下的痕迹。虽然,刘伯温把古琴制作工艺流程很简明的写在了他的寓言《工之侨献琴》里边,但是他的人文情怀却需要我们后人用心用经历去体悟。

2009年5月,溪山琴坊应运而生,这是新世纪温州首家专业琴坊。那一年,我会同数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制作传世古琴为方向,在溪山馆的工作室里开始了漫长的尚象制器生活。“溪抱草堂桐影幽,山间云起为君留;琴依蕉叶声行远,坊载正音五百秋”。十年如一日,践行着自己的斫琴观。

·首选密度适当的经年老杉料

自古以来,人们大都喜欢天生丽质。制琴也一样,良质很重要。木材本身结构,密度纹路,是天生的,要百里挑一。有了天生丽质,还要经过后天适当的处理,方可使用。制琴第一步在于选材。和古人一样,我们首先选择经过自然陈化多年的密度适当的老料。历史印证了这些老料制成的古琴木性稳定,声学性能好。“积岁良材出大山,削圭怀璧焕新颜;经年老料谁能用?为器为薪一念间。”通过十年时间的收集,我们储备了上千片两三百年以上,少结纹正且疏密适当的杉木老房料面板和部分枫木梓木底板,为制好琴打下良质基础。

除老料外,我们团队也偶尔用浙南地区传统雨淋日晒法、传说中刘伯温制作古琴时采用的流水冲击浸泡法来处理木材。溪山馆后山的小瀑布的落差非常适合处理新砍伐的桐木琴材,效果很好。关于木胎之外的其他材料,我们也严格按照古法甄选。上等生漆、苎麻、大红酸枝配件、金徽玉轸、上等钢弦、丝弦等等。

清代有温州先贤马元熙先生用自己院子里经雷劈后放置多年的梧桐制作古琴:“予太祖银潢公,以医名。宅右植梧桐一本,大几合抱。道光秋间毁于雷火,桐半焦枯,乃更植以新桐,今亦非拱把矣。而旧桐藏之屋角岩池之侧,屡经风雨而桐质半坚,因制为琴。斯桐历予家五世,已近二百余年,留藏至今,又周甲子,则尤古矣,制成试之,音极清亮,遂名为霹雳。”他的另一次遇良材是在光绪丙戌秋七月,游西溪之白塔禅林寺时,曾经请好工匠用好杉木替换来明代建筑上的桐木楹槛作琴材,他说“此木风剥雨摧,木性却甚。携归为琴,底匹以他木,制成试之,果有奇音,乃叹古今奇材之不遇知己而终置于无用者,不胜慨哉,爰纪其崖略。”历史上这些偶遇老料的故事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传统样式为主,适度创新

传世古琴样式很多,溪山琴以经典的款式为主比如伏羲式、仲尼式、灵机式、神农式、号钟式等,这些款式比较符合传统审美,外形结构也更符合声学原理。我们对其内部结构根据自己的理念进行了多次尝试,特别能把握。针对神农式和号钟式,我们受昆曲美妆发髻的启发,对其冠角的造型进行适度创新,别有美感,也非常符合此两琴式的特点。除此外,我们也根据琴人需要选择款式。2009年第一床古琴诞生,采用的是蕉叶式。蕉叶式也称伯温式,是先贤刘伯温创制的,这是东嘉文人制器尚像的典范。在他的引领下,我曾经根据工作室溪山馆的后山凤形瀑布水(凤沼)的造型创制一款属于自己的款式——凤鸣溪山式。此琴名“还珠”,曾亮相2018年温州国际时尚文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亮相,获文化创意奖。

确定了式样后,关于弦路制作关系到手感,很重要。在木胎阶段就要考虑琴面的处理,对此我的理解和追求是,制作琴面要根据人体舒适度来。溪山琴琴面浑圆,弦路低,低头大,岳山高,手感好,左手可以轻松自如的蛇形鹤步、吟猱绰注,右手使劲可以更加放松。同时也符合老一辈琴家说的琴弦松松软软中带着一定的张力的要求。

·厚面板为基础的槽腹结构

开挖槽腹是古琴制作中重要的一道工序,我们借鉴前辈“琴音的空洞并不是通透”“琴九德之“透”非人力可逮(杨时百语)”的理念来挖制槽腹,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在斫琴时尽最大可能量不透支“琴命”来迎合“凡响”,而是在保证琴的活性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面板厚度,给后人留有余地,把这个“透”字留给弹奏者和时间。只有通过弹奏者的不断弹拨,“登顶,回营,再登顶,”随着时间的推移,用这种方式引发木性的变化,在古琴音色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间接的延长了古琴的使用寿命。这个养琴的过程,我们在制作古琴时是一定不会忽视的。所以在校音环节,我们会根据当下的木声,尽最大可能的考虑5-10年后古琴音色的变化。在这样不断反复用样本印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厚面板槽腹结构和浑厚细腻坚实又清亮,很具金石韵的音质特征。2019年3月,代表溪山音质特征的伏羲式“秋云”琴荣获2019年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十大)文化创意金奖。

(秋云)‍‍

确定了槽腹结构,其他的工艺流程就显得简单了。我们制琴所有环节中完全依照古法,尽量把每个细节做到位,所谓工无大小,细节为师。具体流程已有专文叙述。这里着重提一下影响音色的灰胎厚度和制琴的工期。

·厚灰胎素面漆的典雅风

溪山馆的漆灰灰胎一般以大漆鹿角霜灰为主,有时也根据面板结构呈现的音质特点选择相应增减其他材质的灰胎。工艺上则采用厚灰胎制作,每一张琴都严格遵守这一道工序的前后程序,有效的保证了灰胎的稳定。数次严格试弦,确保音色不偏离,保证弦路和手感。由于采用厚灰胎,琴体整个干燥过程相对来说要慢一些。这就延长了整个制琴的周期。

溪山馆的面漆一般采用大漆水磨工艺。大漆选用纯黑推光漆,以体现古琴朴素典雅的审美本色。琴弦一直采用储备的上音钢弦与上等丝弦。实践证明这两种琴弦能更有效的发挥溪山琴的音质特点。

溪山馆精制琴严守古琴制作法度,不偷工不减料,完成一床古琴的制作周期大概需要两年时间以上。这样的合理制作周期保证了成品琴的质量。我曾经携成品溪山琴到天南地北测试,高到青藏高原,冷到北国雪地,热到南洋西港,远到法国荷兰,琴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都很稳定。琴交付琴人使用后,需要琴人不断地弹拨养护,必要时还需要斫琴师修整维护。新琴需要约5年时间才达到基本稳定。我们尽量控制琴从合底日起到交付使用的周期。

十年一念,不同凡响。我知道坚持自己的理念很是不易。由于新做出来的古琴没有完全呈现它该有的音色,往往和市面上流行的琴的音色不一样,并且我们团队一直呆在山里专注斫琴,产量低,此前琴又疏于推广,以至于很多弹琴人对我们溪山琴认识不足。对此,同仁笑言,能够欣赏和使用溪山琴的人皆是我们的知音。十年时间过去了,随着知音的增加,从各地使用者在长时间弹奏过程中不断反馈的信息来看,溪山成品琴音色都在我们斫琴理念预期的曲线里变化,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对于一个严谨有匠心的善斫者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也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心——新琴只有通过弹奏者的不断弹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透”才慢慢的出现,并越来越持久,这才是真透。并且音色一定程度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才是传世好琴应有的品德之一。也是一位优秀斫琴师的远见。

坚持应该坚持的,让真正的爱琴人弹上好琴,“一床琴,伴几代人”是我的愿景。让音色的“通透”自然而然的生发,把这个“透”字留给弹奏者或者后来者去开发吧。(程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