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沈洪保,浙江瑞安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温州大学退休,长期从事训诂和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员之一,整理出版有《何白集》《识匡斋全集》《歌宜室集》《沈宝瑚诗文集》《林骏日记》等。
曾经,浙江以及《中国日报》多家媒体,对瑞安飞云渡口竹签当票的奇特事都作了报道。有的说“竹签当票60年”,有的说“竹签当票卖了一甲子”,都是说竹签当票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但这个说法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报道中写到,瑞安市轮船公司经理胡松标说:“竹签船票从解放前开辟轮渡的时候就开始用了。”什么时候“开辟轮渡”的呢?查《温州市志》大事记:“民国4年(1915),项湘藻等人改飞云江舢板过渡为轮船过渡。”把胡经理的话与《温州市志》的记载一联系,便知道这“竹签当票”实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追溯历史,竹签当票的事是与轮船公司的创办的事连在一起的。《温州市志》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907)项崧等创办永瑞轮船公司,购置拖轮并驳船,航行于温瑞塘河。”也就是说近代浙南的航运事业是瑞安项家兴办的。但说起浙南的航运事业,必须提到一位人物——沈公哲。沈公哲是项湘藻的女婿,项家把轮船公司的具体事务交托女婿管理,于是沈公哲成了“通济轮船公司”的经理。沈公哲到日本留过学,有新潮的思想,有开拓的精神,会动脑筋,办事能力强。
上个世纪温州“小火轮”
当时,飞云渡口开通轮渡,如何买票,如何管理?实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沈公哲经理思考再三,就排出用“竹签当票”的阵。其理由是:来趁渡船的大多是南岸进城贩卖农产品或购物的农民,他们肩挑、背扛、手提,重物多多,行动很不方便,若用纸张票,不好拿,容易掉;江边风大,纸票也容易被风吹走;遇到下雨,纸票就会被雨淋烂。而飞云渡是当时浙南的交通要道,是温州、瑞安与平阳、泰顺,甚或福建的唯一通道,每天的客流量很大,少则一万,多则几万,假如用纸票,一印就得几十万张,印刷纸票的费用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沈公哲从码头搬运大物件时,搬运工人用竹签计件中得到启发,于是就来个仿照,就用竹签当票。当时制作的竹签长约20厘米,宽约2.5厘米,顶部削尖,并涂上红油漆,顶下颈部两侧,刻成波浪锯齿型,亦显得有点艺术美感,竹签下端,涂上绿油漆,并用火印烙上“通济轮船公司”六个焦黑的字,这是用来防人伪造的。售签处与收签处,每天整理对账,并把竹签一百支一捆扎好,以备第二天好用。老人说,群众是朴实的,是讲天理良心的,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人造假的。
竹签当票,群众反映很好,都认为买票速度快,手拿很方便,不怕风吹雨打,挑着担子到入口处把竹签往小箩筐(当时是扔在小箩筐里的)一扔,就可快速上船,不会造成排队拥挤。解放后,有几年都是5分钱一个竹签。当时坐轮船到温州是3角6分钱。不算贵,价格很合理。
想不到,这竹签当票,一用竟已近一个世纪。过去飞云渡往来的都是温州地区的人,大家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什么人会感到稀奇,更不会有人大惊小怪的。可现在外来温州工作的人很多,他们都觉得稀奇,初次碰到,脑子里就会冒出:“票呢?”“这就是票?”“温州怪事真多!”
近来某些年轻记者也感到稀奇,于是就拍照著文报道,更想不到会引起那么多媒体的兴趣。有新温州人说:“都什么时代了,还用这竹签当票!”大概他们认为,这是原始的、古老的、落后的,应该用现代的高科技“刷卡”。他们没有想到,渡口往来的人,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假如搞个“刷卡”,那售卡、买卡、带卡、刷卡,甚或掉卡、补卡,麻烦也是不少的。很多人认为竹签可以重复循环使用,既节约又环保,就这样用这竹签当票也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