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温州市如何激活社会力量,为体育改革破题

时间:2020-10-29 15:31:49 来源 : 浙江日报 作者 : 沈听雨 叶小西

“没想到,我竟然能在温州体验北国风光。”不久前,滑雪爱好者黄先生专门前往温州市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冰雪运动中心进行体验。这座投资总额达1.2亿元的冰雪运动中心由浙江冰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是温州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的一次有效尝试,也是浙江省老百姓从社会力量办体育中受益的一个缩影。

2017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将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放在温州,看中的是温州活跃的社会资本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在体育领域深化改革,浙江也成为先行一步的“探路者”。

在温州,相较改革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了28.7%,体育人口增长了15.5%,整个城市办体育的氛围、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都有了大幅提升,相关产业获得发展。随着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的推进,这些成效也正在全省得以显现。

温州在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上是如何破题的?其中又总结形成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近日,走进温州,探寻答案。

体育社团如何“活”起来

社会能办的,让社会办

基层体育火不火,要看体育社团活不活。在温州,遍布城乡的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毛细血管”。

去年9月,温州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在洞头开赛,比赛获得国际铁人三项联盟授权,地方C类赛事一跃成为国际A类赛事,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成为温州迄今为止承办规格最高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仅赛事直播流量总计就超过500万,收获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这背后,离不开温州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的统筹和体育部门的支持。温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主席朱闻武说,这项国际赛事落户温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2017年,他在和温州体育圈达人王奇的交谈中得知,王奇的一位朋友正巧认识国际铁人三项联盟(ITU)亚洲执行顾问埃里克。2017年底,经引荐,埃里克一行来到温州。埃里克对温州的办赛资质十分认可,并选中洞头的东岙沙滩为办赛场地。

此后,经过温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牵线,在温州市政府和省市体育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10月,温州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赛暨O2长距离铁人三项系列赛测试赛在洞头举办,这是温州首次举行大型铁人三项国际性赛事。在此基础上,2019年9月,温州长距离铁人三项世界杯赛继续在洞头开赛。

“期间,温州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承包了前期策划考证、中期筹备与选手组织,赛期的服务、宣传与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不仅助力赛事成功举办,自身也收获了实践经验,推动了社团后续良性发展。”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表示,正因为社会力量办体育打破了传统模式的藩篱,激发了协会自身能量,温州铁人三项运动从小众到受关注,从参赛发展为办赛,从“走出去”变成了“引进来”。

“社会力量办体育,关键在于管办分离,社会能办的开放让社会办,社会难办的由体育部门做。”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突破口,温州把赛事举办、体育培训等6项职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接,盘活体育社团,真正做到了放手、放权,但不做“甩手掌柜”。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过去体育部门关起门来办赛,重办赛轻管赛的倾向;另一方面社团也通过办赛迅速成长,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如今温州共有490项市级以上赛事实施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金额达7680万元,直接吸引社会投资3000多万元。而温州市的体育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已达876家,比试点前增长了46%。

体育部门转变角色,侧重做好指导、评估、协调和监管工作,同时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赛事筹办,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这一模式在全省也得以推广。自2019年开始,省体育局就将一些赛事承办权交由当地政府或体育部门进行社会化运作,招募符合条件的赛事公司来进行承办。今年8月,省体育局委托浙江产权交易所,通过“浙交汇”发布了124项青少年体育系列赛承办权竞招信息报名。

“今年的集中招投标吸引了包括省、市级单项体育协会、专业体育公司、涉体企业、媒体机构、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在内的200余家意向申办方踊跃报名参与。”省体育局竞赛处处长毛鹏飞说,18岁以下的青少年体育系列赛原本是由财政拨款的体育赛事,今年约有3200万元资金保障。通过这次市场化公开征集赛事承办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承办赛事,在节约财政经费600余万元的情况下,3000多万元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带动近亿元的赛事经济。“由社会力量来承办后,可以更加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扩大赛事影响力。比如,一些参与度高、社会力量承办意愿强的项目,政府部门就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一些较为冷门的项目,则可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赛事的举办和推广。”毛鹏飞说。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体育行政职能转移,把符合条件的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职能交由社会力量承接,进一步壮大社团力量,支持体育社会组织逐步承接体育领域政府职能转移,打造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实现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良性循环。”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竞技体育如何走出象牙塔

“公私合办”优势互补

一直以来,举国体制几乎成为体育系统内循环体制的代名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人才逐渐遇到瓶颈。在浙江,通过激活社会力量打破体制束缚,初步形成了以体校为龙头、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多元化的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曾经,温州体育运动学校的体操项目一度缺教练、缺生源,而温州心桥学前教育集团正发展体操特色,有热情、有资金、有生源,却缺乏场地。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合作创办了温州体校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困局迎刃而解。

成立后,俱乐部保留了温州体校在编教练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机制灵活性优势,高薪引进人才,聘请国内外知名教练。而温州体校则无偿提供1900平方米的训练场馆和价值220万元的器材,节省了对民间体育培训机构而言较为重头的开支。此后,由心桥俱乐部承担运营维护费用,并负责训练管理工作。

同时,为了缓解外界对体育人才培养上重体轻文的顾虑,心桥体操俱乐部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市体校专业教练员教学,还利用了心桥旗下幼儿园优质的文化课教育资源,实现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民办学校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是补齐体校在运动员升学就业、训练资源等方面弱点的有效尝试。”

如今,这桩合作已在温州成为佳话,原来人才几乎断档的温州体操一跃成为省运会上的拳头项目。自俱乐部成立以来,已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8人,向浙江省队输送200余人,培养的人才共获得奥运冠军1次,世界冠军7次,亚运会冠军2次,全国冠军100余次。俱乐部被评为“浙江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成为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标志之一。

心桥模式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即打破单纯依靠各级体校的路径依赖,通过公私合办、民办公助、民间独资、体教结合等方式,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引导下,具备一定规模的社会竞技体训机构同样能够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由社会力量承担运动项目的选才、培养、输送,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并不是“独一份”。如今,温州全市已有153家社会体育机构承担竞技人才训练任务,涉及22个项目,累计向省队输送了百余位体育人才。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三大主要阵地,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公共体育如何更惠民

健身休闲场所“量质齐升”

张志宏表示,“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是温州试点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的初衷。试点推进三年来,体育带给当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两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温州市中心片区污水处理厂的“头顶上”会“长”出一座绿意盎然的体育休闲公园。“这里地段好是好,紧贴着瓯江,往北便是CBD核心区,但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多多少少有影响。”曾经,这是住在桃花岛片区居民最普遍的感受。

怎样既能破除“邻避效应”,又能在片区内用地紧张,公园、体育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无处可建的情况下,寻求最佳解决路径?利用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的机会,温州大胆探索体育场所开发新路径,针对桃花岛片区土地资源稀缺、项目选址难问题,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治理利用”“体育休闲公园空间利用”“城市市政设施上盖二次开发利用”等方式,向污水处理厂“借”地,利用厂房的屋顶空间,试点“分层供地”,打造了一个多功能体育休闲公园,形成了联动瓯江路、会展路及滨江休闲带的公共开放空间。如今,漫步桃花岛体育休闲公园,冰雪中心、足球公园等一应俱全,俨然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最热衷的休闲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力量已成为浙江省体育场地建设经营的“主力军”。仅温州一地,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以来,通过全力推进体育产业项目“社会建”,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基地、运动休闲综合体、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不仅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71平方米提升到2.28平方米,还让温州体育产业项目建设驶入了高质量发展轨道。

在宁波,通过政企携手,城市闲置土地也被改造成了一个个体育场馆。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把20余个桥下空间改造成了体育场馆,有效缓解了城市体育场馆辐射存在“盲区”的问题。

“不过,桥下空间的开发并非纯公益,而是政府牵线搭桥,社会资本介入,探索出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参与多个桥下体育场馆项目的宁波羽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忆俊表示,桥下环境相对复杂,多部门衔接难度较高,但市场需求大、开发潜力足。而经过前期论证和试运营证明,此类场馆的效益和常规的体育场馆相当。

民营企业的加入,促成了政府、企业和老百姓的“三赢”。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浙江省全民健身事业有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的11项新政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事实上,浙江省在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健身场地上已经先行先试迈出了一步,社会力量办体育为低效土地建设体育设施找到了突破口。

此外,省体育局还联合省委改革办、省跑改办出台实施了《关于推进全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的实施意见》,助推社会力量承接公共服务。接下来,浙江省还将推进形成“1+X”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体系,制定社会力量投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政策意见,推动年内出台实施省政府规章《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沈听雨  叶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