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时代的温州人精神?
11月13日,温州市直机关“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我担当我奉献我实践”事迹报告会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办。温州市直机关各单位中层干部一起聆听了这场感人至深、令人深思、催人奋进的报告。
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真挚的情感,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新时代温州人形象,激扬着新时代温州人追求卓越、守正出新、富于创造、大气包容、美美与共、奋斗奋进的精神。
一封没有寄出的家书
“四十多天,如隔几秋……你要吃饱、睡好、穿暖,和医师同仁们早日战胜疫情,春暖花开时,凯旋回来。”这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新冠疫情发生后,武汉医疗力量告急,温州市中心医院院感染科科长陈身贤临危受命,担起温州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的重任。“怕老人家担心,一开始并没有告诉他我去武汉的事。”陈身贤说。后来,老人还是通过电视新闻才知道儿子已奔赴抗疫一线。怕打扰儿子工作,父亲一直没有主动给他打电话,于是牵肠挂肚间,写下这封家书。
这封饱含着一名老党员鼓励与老父亲关爱的家书,由于不知道通信地址而未能寄出,直到陈身贤回到温州平阳,他的父亲才当面把这份沉甸甸的关怀交到他手上。
“看到这封信,我又想起了和队友在武汉奋斗的艰难日子。”陈身贤说。大年初一一早,陈身贤带领医疗队奔赴武汉,一路为队员讲授防护知识,和队员一起搬运装满两节动车车厢的物资。“这个时刻医疗物资比我们的命还重要!”
在武汉的日子里,陈身贤经历了队员隔离观察、病人情况恶化等等各种意外与紧急情况,与队员一起经受住了种种严峻考验。他曾对感到绝望的病人大声承诺“有我在你放心”,也被在他防护服上写上“你来保护世界,我来保护你”的护士、临终前写下“我的遗体捐国家”的病人而感动。“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深受激励的陈身贤,成为一名火线入党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一天不吃不喝的奔忙
“我们要谢谢你,你们辛苦了!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真的很感谢。”哽咽着对护士表达感激之情的阿婆,是一名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一度情绪极度低落。
“我是不是好不起来了?是不是要死了?”刚入院时,阿婆绝望地问王阿静。王阿静是温州市中心医院南白象院区的一名护士,也是接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通知后,毅然决定立即参加新冠患者医护工作的护士之一。
“我不敢告诉她她当时的病情是多么糟糕。”王阿静说。她握着阿婆的手,一遍一遍地安慰。看到阿婆满身汗水,她又去打来温水,细心帮阿婆擦洗。为了让阿婆树立信心,她联系阿婆家属通过微信视频进行鼓励,在病房里放阿婆喜欢的电视剧,还常常跟阿婆聊天、给她讲笑话。慢慢地,阿婆开始有了笑容,开始配合治疗。
王阿静她们还给彼此的防护服写上“最美包租婆”“青春美少女”“咸蛋超人”等绰号,易于辨认之余,也给病区带来不少欢乐和笑声。平时,她也像个小太阳,总是保持着激情和活泼。患者对她说:“我从没见过哪个女孩子像你这样,一天不吃饭不喝水还这么有活力。”对此,王阿静有着深刻的认知:“即使疫情再严峻,我们也要保持微笑。因为医护人员的微笑,能给患者带去莫大的希望和力量。”
其实在当时,作为湖北之外的重疫区,温州的疫情非常严峻,医疗力量也很紧张,无数白衣天使日夜奋战在抗疫火线上。王阿静她们护理小组四个人需要照顾三十多名患者,“原先的早、中、夜三个班次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只能申请改为七个班次。”
组织上也一直关注着疫情一线,病房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作为这个临时党支部的组织委员,王阿静已不再是一副90后柔弱小姑娘的模样,而是一个能独自扛着氧气瓶奔走的“女汉子”,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清点药物、整理夜间用药、抽血量血压、巡视病房、收拾病房垃圾……她和同事们都成了隔离病房里的“万能达人”。“我们是奔流新时代的后浪!”在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换岗时,王阿静又郑重地向组织请战。
一条抽丝剥茧的线索
“你知不知道现在几点?凌晨三点你给我打电话,你有毛病吗?”温州市瓯海区疾控中心黄章敏拨出的第一通电话,就被对方骂了个狗血淋头。
疾控中心在抗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筛查病毒接触史、严格周密鉴别病毒、彻底灭杀病毒,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的延误和疏漏。1月31日晚,梧田发现高度疑似病例。患者经营一家当地知名粉干店,人员往来复杂。要查清14天内的每一个细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整整持续调查了6个多小时。完成调查后的凌晨3点,针对多达上千个密切接触者的电话核实立即展开,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
“有同事被当场骂哭,但是已经顾不上委屈了。”黄章敏说。如果不第一时间确定密切接触者,就有可能会出现新的感染源,后果将不堪设想。疫情如火,疾控中心检验科在半天之内完成所有的采样工作,紧接着全员通宵奋战,一夜完成标本检测288份。经过几天几夜惊心动魄的较量,粉干店案例共排查3615人,管控433人,筛查出10例病例。
疾控人的不眠不休,为抗疫赢得了关键一战。而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疾控人,自己却病倒了。瓯海区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基本公卫办主任叶婷婷持续作战50多天,过度劳累导致暴发性心肌炎倒在工作岗位上,被紧急送入CCU(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抢救。因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跳几度停止,医生用尽了所有的手段,不得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维持心率,并一度启用“人工肺”(ECMO)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苏醒过来的叶婷婷,对同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来看我干嘛?我没事,单位这么忙,你们快回去!”
面对疫情,疾控人带伤坚持在一线工作、在单位连续吃睡一个多月癫痫发作、加班加点顾不上两岁的小女儿、母亲生病却不能陪伴照顾……平时默默无闻的疾控人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扛起责任,用行动彰显党员本色。
一个奋勇争先的烙印
“就那么个小感冒,你们凭什么把我们给关起来?”面对疑似患者老母亲的不理解,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华只能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和驻村干部一起耐心解释说明。
1月16日,林华接到通知,一名在武汉市南海鲜市场的二楼开办眼镜店的村民韩某一家回到海滨。并且,韩某有咳嗽、低烧等症状,在武汉几次输液也没有好转!林华立即开展排查,根据韩某行踪,研判接触人群,一一落实隔离。
在缺乏手套、护目镜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林华对韩某一家进行两个多小时的劝导,反复地解释、说明和保证,终于让老太太放下心防,同意配合居家隔离。“面对未知的病毒,谁会没有恐惧,谁又没有牵挂。”林华说。但作为海滨的“当家人”,温州“东大门”的守卫者,“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政治觉悟烙印在林华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脑海里,让他们始终保持激昂的战斗姿态。
作为温州的“东大门”,龙湾国际机场是海滨街道“外防输入”的一个重要卡点,其隔离点有着大量外籍人员,各不相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成为隔离工作的一个难点。语言不通,林华他们就用蹩脚的英语加手势,有时候还借助翻译软件进行沟通;生活上的问题,第一时间尽量帮助解决。一位韩国记者结束隔离后很是感动,特地给林华他们留言:温州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但复工复产也刻不容缓。海滨辖区有企业因为职工不能回岗,面临订单违约。林华他们制定了周密的预案,街道老党员干部放下临产的妻子主动请缨,终于从湖南、湖北等地拉回了200多名的技术骨干,为复工复产,抢到了先机。为了解决返工人员住宿问题,海滨街道还创新搭建平安海滨自助登记平台,健康码、外来务工人员码、房屋信息与疫情信息登记码三码合一,后来升级为安居码在全省推广。
“作为海滨人,我为‘不忘初心’而沸腾,也为这向前冲锋而感动,更为这与民奋战而坚信,那些属于我们的绿意盎然将如期而至。”
一位白发母亲的失望
“你到底来不来,你再不来我就死给你看。”温州乐清市乐城街道南门社区融合中心副主任陈芝听到电话那头老母亲的话,瞬时愧疚得泪流满面。
由于在湖北的乐清商人很多,乐清成为高风险地区。陈芝和同事们自大年初三开始,就驻守在乐城街道南门桥卡点。南门桥是连接周边十多个社区以及中心菜市场、中医院和市政府第二办公区的枢纽,人流、车流不断,陈芝和同事们每天一干就是16个小时,一守就是一个多月。每天来回查询通行证、核对车牌、测量体温、询问相关事宜,卡点短短50米距离,陈芝她们每天能走上两三万步。嗓子哑了发不出声,就用手势和写字沟通;脚上磨出了泡,就贴个创可贴忍痛继续奔忙。甚至为了减少离开岗位的次数,她们连水也不敢喝。
防疫的重任占据了陈芝所有时间。她的老母亲这段时间因为中风后遗症、淋巴癌、动脉闭塞症、高血糖导致足部截肢,一向孝顺照顾母亲的陈芝,却只能一次次许诺“明天就来看你”。然而,尽管她迈出了抗疫的三万步,却始终未能迈出看望母亲的这一步。
病床上思女心切的母亲,终于在一次通话中哭着说出了那句“威胁”的话,而陈芝也因为愧疚而泪流满面。“每次说明天就去看她,是我最真实的愿望。”陈芝说,“但每一个‘明天’我都食言了。”食言,只因为社区也是她另一个家,社区的居民也是她的亲人,他们的健康安危正沉甸甸地压在她的肩膀上。
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温州实行最严格的居家隔离措施。陈芝又和同事们一起逐户入户排摸登记、分发通行证。老城区没有电梯,她们每天爬上爬下,一天下来腿酸脚麻,遇上雨天,更是雨水加汗水,里外皆湿。但当代她看望母亲的记者,帮她和母亲视频通话时,陈芝忘却了一切劳累。不仅仅是因为母亲开心的笑,更是因为她终于能够理解自己的选择。
这场战疫的社区阵地上,广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冲在一线,展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为社区健康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一次精疲力竭的酣睡
一张温州民警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17天,在吃饭时睡着的照片,曾令无数人点赞。其实在疫情中,连续作战是公安民警、辅警的“日常”。
人民公安是一线防控中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在茫茫人海中,公安民警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新冠肺炎病患和他的密切接触者,而且必须找对人、找到人、找全人。
1月20日,温州银泰发现一名疑似病例。由于商城年末促销,每天客流高达一万多,再加上周边小区,需要排查的人数超过十万。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为此,1月23日紧急成立了温州公安防疫大专班,2月3号又在市防疫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牵头成立了全市防疫大数据专班。确诊病例和谁说过话、在哪吃过饭、曾经过哪里、坐过什么车……那段时间,专班民警24小时盯着电脑屏幕,生怕错过一秒、遗漏一个关键线索。持续作战,让专班民警普遍出现重影、幻听、腰部劳损。坚持得到回报,很快,专班民警从1名确诊病例追踪到120名密切接触者,排查出72名无意识密切接触者。
2月10日,泰顺王某一家三口被确诊感染,感染原因不明。一名已连续奋战14天的专班民警立即前往泰顺处置,经过一天一夜连续作战,终于找到感染源头。归队时,这位才30岁的年轻民警累得和衣瘫倒在床上。
“我的工作算比较轻的,但高峰时,我每天也要和同事核对1000多辆车。”温州市公安局团委副书记、数据专班民警叶见素说。重点车辆的数据需要核对,信息需要反馈。“那段时间专班每天工作16小时是常态,根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为了能安心工作,叶见素把孩子送到外婆家。两个月后再见到孩子们时,小女儿好半天才认出她。“我4岁的儿子还学会了给妹妹喂饭。”
那一刻,叶见素既想笑,又想哭。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完了,我今天的稿子还没完成。”这是温州市鹿城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黄宇慧在医院醒来后的第一句话。
自疫情战疫揭开序幕,温州新闻界近万人奋战在一线,用白纸黑字、影像视频真实地记录下胜利果实背后的来之不易。
“疫情就是命令,舆论场也是主战场。”温州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张佳玮说。疫情战疫打响后,媒体人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真相、纾解恐慌、安心宅家。市委宣传部迅即组建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宣传组,联合市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卫健委以及在温各级媒体成立四个专班,筑起舆情防线。
“每天从收集各地的疫情战报开始,迅速在新媒体发布信息消息,随后和各地各县的记者、编辑和信息员在线沟通,奔赴现场发挥信息。”张佳玮说。晚上,则分工有序地印刷报纸、剪辑视频,推出新媒体产品。临近子夜,又开始新一轮磋商,预判明日的宣传重点……媒体人用自己连轴转的“十二时辰”,一点一滴地记录这座城市战斗不息的“十二时辰”。
此外,媒体还推出“宅家节目”《乡音乡情陪你居家》、组建“宅家乐”文艺志愿服务队,先后制作了5万多张海报、8000多件艺术作品,把防疫知识和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给大家。面对全球疫情,媒体还推出了《同心战疫·瓯越之源》海外语音课堂,把课程通过网络送到海外侨胞家中,让他们的孩子也能“停课不停学”……
连续奋战之下,很多媒体人累倒了。来自鹿城区融媒体中心的黄宇慧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至累倒在岗位上。醒来后,她不顾医生的劝阻,又出现在采访现场。
“做时代的见证者,做这场战疫的纪念者,再辛苦我们也愿意。”张佳玮说,“只有离新闻现场更近,才能更好地记录、更细致地呈现‘重要窗口’的温州盛景。”
群星闪耀,铸就浩瀚银河。这一段段感人事迹、一个个鲜活形象,是温州市直机关14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2.4万名党员干部的缩写。在这场全民战役中,他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真正把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用平凡书写伟大,用奋斗创造奇迹,把新时代温州人精神融入于温州党员干部的血脉。
报告会引起疫情中奋战在前的各级党员干部情感共鸣:“温州是座历经磨难、创造无限荣光的城市,”与会者表示,“我们要学习抗疫先进,弘扬抗疫精神,”汲取榜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加大力度推进青年机关、模范机关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坚决打赢“四季冲、全年赢”攻坚战中奋战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续写好温州创新史,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温州机关党员干部的更大作为。(胡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