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首日温州代表委员畅谈履职 听听那些建议提案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1-01-26 16:13:51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温世萱 叶凝碧 缪眎眎

关键词:垃圾分类

一个罐头引发的思考

1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对4件优秀议案、12件优秀建议予以通报表彰,其中就有温州代表团王茂法、丛燕青的两件议案建议。王茂法再次迎来“高光时刻”,第5次走上领奖台接过奖状,他获奖的“履职作业”正是在2020年省人代会上提交的《关于制定<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议案》。

这份优秀议案的灵感,源于一个过期的桔子罐头。几年前,王茂法在德国的小区看到一位老人扔完垃圾后,唯独留了个罐头紧紧握在手中。王茂法不解,上前一问才知老人准备把罐头里过期的桔子拿回家先行处理,再将罐头扔入相应的垃圾桶。

这幅画面一直被王茂法记在心上,直至2019年浙江统一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他萌生了要为垃圾分类发声的想法。推动垃圾由“随手扔”向“随手分”转变,王茂法给出的答案是:立法破题。从居民小区到背街小巷,从垃圾中转站到垃圾焚烧发电厂,他四处奔走、深入调研,还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垃圾分类回收的优秀做法。经过两个多月的数易其稿,终于形成了逾万字的议案。

翻开这份议案,王茂法从促进源头减量、分类投放、资源化利用、社会参与等方面给出了意见建议,字里行间凝聚着他的履职心血。“我认为垃圾分类需要政府、社会双向发力,缺一不可。”他希望在条例的督促引导下,让“硬管理”与“软引导”相辅相成,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新气象,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温州已有火热实践。记者从市生活垃圾分类办了解到,我市开展聚集源头减量、回收利用、能力提升、制度创新、文明风尚五大行动,大力推进“两撤两定两到位”的温州模式、“100个街镇一月一考核”“限塑令”、公勺公筷、光盘行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截至2020年12月底,市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100%,创建省、市级示范小区280个,创建“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商业街18条、小区50个。下一步,我市将配齐配好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着力在居民投放、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分类收运、垃圾房建设、执法跟进等薄弱环节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分类成效得到有效的巩固提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关键词:科技创新

一份提案承载的期待

1月25日,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正式开幕。开幕会后,省政协委员周云龙急匆匆赶回驻地酒店,为的是把一份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提案修改得再高质量些。

大约一周前,省委书记袁家军来温调研,期间,考察创新平台的首站便是周云龙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当时,袁书记要求温州用好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加快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周云龙说,“那一席话给我留下‘思考题’。这次省两会,我就是带着‘作业’来的。这份提案承载着温州对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期待。”

在周云龙的电脑旁,一份《浙江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材料被他翻翻折折卷了边,其中“把高新区打造成率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率先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示范区”等语句被划上了着重号。

“这是近年来浙江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我的老本行了。”周云龙把视线投向了如何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上。在提案准备过程中,他充分考虑温州实际,深入企业及有关部门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交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产研结合、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问题,并把他们的心声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他还在网上翻阅大量材料,借鉴学习杭州、宁波等地的优秀做法,积极探寻一条适合温州发展的科创之路。

在一次次调研中,周云龙欣喜地看到温州科技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一年来,全市累计引进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38个,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省级及以上孵化平台90家,国家自创区全年引进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8个。“目前,温州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研发动力不够、创新文化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他建议进一步推进“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科创投入,配齐配强科创服务队伍,充分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在人才聚集、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让高新区真正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科技赋能浙江、赋能温州打赢“十四五”开局首战。(温世萱 叶凝碧 缪眎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