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乐清第二次发现岩画了,第一次是在海边发现的,可见,乐清上古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这座山海之城留下了最原始的文化印记。
大山岩画中的太阳鸟图腾
乐清这次新发现的岩画,位于乐清和永嘉交界处的淡溪镇赤岩坑村。岩画是当地村民开发旅游项目,炸岩修路时“炸”出来的,恰好被在此穿越“小张家界”的“驴友”林鸿麟发现。陈晓明接到老林的电话,第二天一早就翻山越岭到岩画所在的山谷里实地勘查、拓片。
尽管有的岩画已被无情的炸药炸烂了,但还有不少精美的图案保留了下来。陈律师赶紧清理、辨识、拍照,将这片乐清上古先民留下的珍罕的文化印记逐一拓片存档。
不过,令陈律师兴奋的是,“劫”后余生的岩画,内容依然丰富多彩,不但有文字符号,还有三角形图案、人形(巫师)图案、茅屋图案等,令人惊喜的是,这里也出现了“四齿钉耙”,而且有五个之多。线条简洁、形态清晰的“四齿钉耙”,在永嘉、瑞安、仙居、永康、缙云等地的岩画里都曾出现,大者达1.5米,甚至是成群出现。
通常认为它是先民所使用的农具,故被定名为“四齿钉耙”。但从刻划的痕迹分析,制作岩画的工具是石器,也就是说,当初还没有铁器,所以不应该是铁制农具。
它可能是上古部落大首领的标志性头饰,类似于良渚文化的“三叉戟”玉冠饰,但经推敲、讨论,“四齿钉耙”更像是神鸟纹。自由翱翔于天空的鸟儿,令先民们羡慕嫉妒的不行,所以上古族群,太阳崇拜和鸟灵崇拜往往融为一体,并演化成“太阳鸟”图腾。
中国古代的鸾或雒,日本的天照大神,古埃及的赖鸟,古美洲的雷鸟,古希腊的克劳诺斯(宙斯),古印度的迦娄罗鸟等,无不如是。无论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国,还是更早的东夷文化圈,都有太阳崇拜和鸟图腾,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有“双鸟捧日”、“双鸟共日”等饰纹。
太阳鸟又被称作金乌、阳鸟、鸾鸟、凤鸟等,并最终演变为凤图腾。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国稻作民族地区,几乎都是“太阳鸟”的天下,直至周代以后,“太阳鸟”的主体地位才逐渐为“龙纹”所取代。
“四齿钉耙”形状的神鸟纹,是最原始的艺术,半圆形的头部,弧形的肩部,四条近乎平行的直线代表了羽翼,有的还在“尾翼”添上一道横纹。
这种“四齿钉耙”纹在浙东南各地的岩画里反复出现,而且是唯一一种有着惊人相似度的图案,说明这种神鸟纹很可能就是古越人族群的共同图腾或族徽。越王勾践剑上的鸟篆纹铭文,亦似反映越族人崇“鸟”,矢志不渝。
雁荡,早在唐代就有“鸟山花村”之誉,“草圣”怀素《与律公书》:“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雁荡山开山祖师)诺讵罗尊者居震旦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
清《广雁荡山志》在物产门列有雁荡“独异”的八种鸟,其中“唯雁山有之”(曾唯)的是一种叫“山官乐”的鸟儿,“山官群处而和声”(宋薛季宣《雁荡山赋》),宋人周文璞还饱含深情地写了一首《山官乐歌》:“山官乐,尔谁魂?......为予歌《云门》”。
山官乐“形似金雀,群鸣而声相抑扬,如作乐声”(明朱谏)。乐清之得名,也许与这种“如作乐声”的山官乐不无关系。刻划岩画的乐清先民,其心目中的“神鸟”,是不是就是这种“鸟鸣如竹丝之音”(吴鹭山)的山官乐呢?
在靠近台州的海边小山岗上,陈晓明第一次见到了乐清的上古岩画。这里的岩画是四年前村民们在修建老人亭时发现的,同样令人扼腕的是,部分岩画也在施工中灰飞烟灭了。与淡溪不同的是,这里的岩画内容和线条非常简单,全是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圈,其中一个大圆,似代表着月亮,另有一系列的小圆圈,则代表了星星。
据村民介绍,当初原本有36个圆圈,现在只剩下16个了。尽管只残留了一小半,但仍可清楚的判断出,这是一幅上古的星月图,即“清江星空图”,而且创作的时间,应该比淡溪岩画更早,形成于距今5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说在史籍中也有记载。
无独有偶,在毗邻的台州三门县花桥镇银山村,也发现了以圆圈和圆点为图案的岩画,临海文保所的专家也认为是星象图,且有别于此前临海已发现的另两处岩画,而且时间更早。
何处海上无月明,海上明月共潮生。先民们对星月苍穹充满着遐想和向往,于是,便在小山岗平坦的顶面,用坚硬的硅质岩石或石器,在岩石表面刻划了这幅“清江星空图”,并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祷风平浪静,渔猎丰富,族群繁衍。
这种太阳崇拜往往与神鸟崇拜融为一体,最典型者当数金沙遗址的太阳鸟金箔了,并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徽标。《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其叶如芥。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西汉刘安《淮南子》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也”。乌,金乌、阳乌,太阳鸟也。
温州岩画第一人陈晓明
直到2013年毗邻仙居的永嘉暨家寨发现岩画的消息见报后,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温州境内不断有古瓯人或古越人刻划的岩画被发现、被解读,这其中,陈晓明居功至伟。
2017年春,温州开盛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晓明律师到永嘉山区访友,无意中邂逅岩画,遂一见钟情,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四年间,陈晓明不辞艰辛,披荆斩棘,爬遍了永嘉及其相邻的仙居、缙云等地的千米高山和江河入海口的大小山头,结识了国内外众多的岩画同好,名声大噪,共发现、考察了浙东南50多处岩画点,并拓画成卷。
有良好文史书画古玩功底的陈晓明律师,跨界成为温州岩画第一人。去年疫情初平,陈就在温州书画院举办了题为《岩镌古越,墨拓万年》的浙东南岩画拓片展。若非新冠肆虐,他早就应邀飞赴欧洲办岩画展了,向遥远的西方传递最古老的东方文明,其所撰《寻访浙东南岩画》一书即将付梓,这次新发现的乐清淡溪岩画,自当成为该书最新的一页。
乐清岩画的文化意义
乐清岩画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啄凿岩画(以狩猎图像为主)、西南地区的拌入赤铁矿的绘制岩画(以宗教图像为主)不同,是直接用尖锐、坚硬的石器、石块在岩壁上划刻、磨雕而成,而且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无疑是乐清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印记。
已发现的乐清岩画,一处位于乐清与永嘉交界处的山谷里,一处位于乐清与温岭交界处的近海处,岩壁平整且朝阳,视野开阔风水好,有利于人群聚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乐清先民创作岩画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沟通天地神灵,为生命和族群祈祷。从岩画的风化程度、刻痕边缘的平整度和深浅判断,乐清岩画应属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刻划工具是石器,距今5000年以上,创作者是古瓯人或古越人族群。
其中淡溪山上的岩画,内容繁复,有神鸟崇拜,有文字符号,也有茅屋村落,还有三角形图纹、人形图纹等。它们可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因祭祀的需要而不断添加创作的。那些原始的文字,则代表着某些特定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