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欣赏丨温州往事,门楣楼台,小城咏叹调

时间:2021-03-24 13:53:43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王曙

王曙,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家摄影学会(洛杉矶)副会长,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高级会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全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温州市艺术摄影学会会长,温州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温州老城区 图源:瓯江文艺

穿梭在温州老城区的胡同之中,如走进时空隧道,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望着那古民居的门楣楼台,似端起一碗香喷喷的陈年“女儿红”老酒,遐思万千,看花了眼,迷醉了心;漫步那依然保留着温州人祖辈沿袭下来的,洋溢着浓浓古朴民俗民风的院落,听着老人津津有味地讲述老房子、幽巷的传说,就像翻开了一本厚厚的历史教科书,读不完,读不够。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桥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在温州居住近六十余年,居然有那么多的胡同,小巷从未问津过。新世纪伊斯,突然萌发念头:把温州的老街、老巷、老桥、老房子用相机记录下来。

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这些古色古香,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聪明才智温州人的建筑,随时可能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成为历史翻过去的一页。作为一名摄影人,责无旁贷地应把这一切纪录下来,在若干十年后的后代中再追寻“温州人”的根时,将成为有力的证据和对殇逝的忆念,情思的寄托。

果然,到现场一看,拆迁的速度是如此惊人,“旧貌换新颜”早不是一句口号。信河街已被笔直宽敞的大道所代替,沿街的七十二条半巷,掐头去尾,面目全非,有的已不复存在。断垣残壁中还可以看到江南建筑的筋骨与灵气。使人很难相信,就在这些矮小,密集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群中,在这些白墙黑瓦下,走出来的却是聪睿精明,顶天立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瓯江电影院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当年温州城小而宁静,鳞次栉比的老屋青瓦下蕴藏着勃勃商业生机。最高的楼也不过四五层,最繁华的街道是五马街,当时五马街成为温州的代名词,如同不到百老汇就等于没到美国一样,不去逛逛五马街就等于没到过温州。到温州的第一餐晚饭,是在经过一整天长途汽车的颠簸,夜里9时在五马街口和公园路交汇处的天津馆餐馆二楼;听到的第一句温州话是“碗”与“圆”同样的发音;第一个去游览的地方是江心孤屿。从南门步行到江心屿渡口,不过一小时的路程,穿街过小巷特别有情趣。一条小巧玲珑的百里坊长街,沿街的小店一家挨着一家:五花八门的南北货店、叮叮铛铛的打铁店、热气腾腾的馒头店、海腥熏人的水产干货店。琳琅满目的招牌在低矮的屋檐下格外招人,一眼望不到头。家家户户各自为战,各出奇招,这条街似乎成为温州人筚路蓝缕创业史的缩影。

小巷 图源:瓯江文艺
小巷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街头路口 图源:瓯江文艺

街头路口的大榕树又是温州的一大奇观,记得从三角城头到八字桥头的信河街上就有四五株之多,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树冠搂抱着沿街的民房,遮掩着道路,情趣横生。信河街中段有一株大榕树的树干似乎枯萎,留下一个颇大的树洞,树叶却依然碧绿繁华,一位老人以树洞为家,摆了一个维持生计的香烟铺,好不自在,别有一番雅趣。

清晨的小城温州格外富有诗意,一派居家和祥的风光。记得,小街两旁几乎家家都提着煤球炉子,在门口用木头或木炭引燃,蒲扇的扑打声此起彼伏,有的人更聪明,用铁皮做一个似喇叭型的70来公分长筒,烟囱般地往炉口上一扣,靠自然风的抽力,不用扇炉子一会儿就着了。淡淡的青烟灌满了小街小巷,遇到无风的日子,那烟像雾似的漂浮在离街面一米高的位置,山岚一样。在初阳的抚摸下烟雾成了一种媒介,把房子、行人和树染得蒙蒙胧胧,隐隐绰绰的,煞是好看。

当时,温州的街道和小巷以青石板路为多。雨天,磨得光溜溜的石板湿漉漉亮堂堂地蜿蜒着向小巷深处延伸,打着黄黄的油布伞的人们,把五彩的影子洒了一地,雨中的小城显得格外幽静与神秘。

人力车 图源:瓯江文艺


不少的小巷里几乎都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伴街而流,数不清的石板桥,小木桥横跨在小河上。潺潺流水中水草飘逸,印象中,从纱帽河穿过解放街的那条小溪,顺着谢池巷直流到积谷山脚下,在池上楼前拐了个弯顺着中山公园的墙根流去。溪里的小红鱼摇头摆尾,点缀着这方静谧安详的乐土。

当年,温州街头清晨的另一奇观就是家家户户门前排列的那些各式各样,色彩不一的马桶。昏暗的路灯下,清卫工人逐一将马桶倒进长方形的木质粪车内,然后清洗干净,那竹刷子在马桶中搅刷,发出沙沙的响声,宣告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瓯江畔的安澜亭码头,渡轮繁忙地运送在南来北往的客人,渡轮是就是一个商业世界,卖小吃的,兜售土特产的,江湖郎中销售跌打创伤膏药和大力丸的,变戏法的,拉琴唱小曲的,熙熙攘攘,热闹喧哗。都在这短短的轮渡时间内销售着,交易着,或是聆听着。瓯江水随着每天不同的潮汐,滚滚东流或者西上,托起一艏艏帆船,有时那咖啡色的帆层层叠叠地将沿江遮掩,真是船桅林立,百舸争流彰显出一派繁荣景象。隔几天就有一首客轮停靠码头,那是在上海至温州往返的“民主18号”轮船,后来有增加“繁新”“繁荣”号等大型客轮,将外地的客人送到温州又将温州人带出去走向全世界。当时温州没有通往外地的火车和飞机,只有“水路”和“旱路(长途汽车)”。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院 图源:瓯江文艺
老屋 图源:瓯江文艺

在公园积谷山的南面,有一长方形亭子,供游人歇息和为那些赶脚的人们避雨遮阳,也是少年朋友最爱去嬉闹的地方。向东走几十步便是“中山桥”的旧址,那时,桥头有三家才几平方米的小店,出售食品,诸如香糕爆米花之类,还有一种用植物做的叫“青草豆腐”的食品,黑黝黝地放置在浅浅的红木盆中,卖者用金黄色的扁平铜勺在“青草豆腐”表层削上几勺,盛在瓷花碗中,拌上如同泥块似的红糖,洒上一些装在盖子上钻了几个小洞的汽水瓶里的薄荷水,一分钱一碗,吃起来清凉可口;还有那一分钱一堆“槐豆子”(炒槐豆),三分钱一个的现炸“灯盏糕”;还有那牵着白马在街道上现挤现卖的“马奶”;胸前背着一个木桶,里面有热气腾腾的“槐豆芽”吆喝着穿街走巷;还有“聋子雪花膏”吹在小喇叭沿街销售;唱歌一样吆喝卖“老鼠药”的;那“长人混沌”、“矮人松糕”都成为一种令人思念的乡音乡愁。随着季节的变化,甘蔗、瓯柑、桃子、杨梅等随时地更换着小店的台面。一种叫染得黄黄的“酱菜头”格外招引温州人,其实是腌萝卜,吃起来甜甜的,酸酸的,又脆又爽口。小店的案台上一年四季都点着粗粗的盘香,袅袅青烟香气扑鼻,不知是驱赶苍蝇还是招徕顾客?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当时温州的理发店并不多,五马街,解放路一带有几家相对“豪华”一些的理发店(当时也叫“剃头店”),门口挂着彩带旋转的特色标志灯。夏天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一大块(约3平方)用纸板制作的“扇板”悬挂在店堂上方,靠一位师傅拉动绳索摇动来扇风取凉。随着时代的进步“剃头店”的称呼改了又改,叫什么“美发店”“发廊”“秀发工场”等等。

电影院和戏剧院一共没有几个,充分体现了“小城温州”的那种玲珑乖巧。看电影是当时的一种时髦,谈恋爱的青年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就算是“接头”联系上了。每个电影院到了晚上都是人山人海,等退票的都在较远的路旁问行人“有没有退票?”。曾经几时,小青年们提着四喇叭的录音机,高声播放在流行歌曲招摇过市,这是一种时髦。温州人的打扮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具有“港派”“广派”“海派”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新,琳琅满目。当时,喇叭裤,小裤腿,低胸服、垫肩服、男青年的“飞机头”都是一种流行。69型的凤凰牌自行车,本田125摩托车都是抢手货,也是姑娘们的必备嫁妆行头。有一个年段,温州城迎送新娘的是浩浩荡荡的三轮车队,几十辆的三轮车喜气洋洋地满载绣花被,樟木箱,热水瓶脸盆鹤兜马桶(马桶里藏着红包),梳妆台,三转一听的家电,等等,载在新娘新郎,陪娘陪郎,绕城一圈,然后驶近婆家。记得当时到酒家办婚宴的不多,大多数是在家中院内拉起帆布雨棚,请厨师现场操作,喝的喜酒基本上是成坛的黄酒。宾朋满座,披红挂绿那热闹场景不亚于一场“庙会”。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巷子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过中山桥再向东便是最早的温州汽车南站,当年小站一天也进出不了几辆长途车。几乎都是屁股上背着一个大大的煤气发生炉的烧木炭的汽车。“扑哧扑哧”地在那漫长的石子路上,翻山越岭十多个小时到温州。整个人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头发眉毛都是白色的。

南站以东除温五中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河叉湿地,长满了柑橘林。杨府山前面零零落落的几户人家隐藏在绿树丛中,那远远的地方便是茶山。学校组织春游便是赴茶山,当时觉得很远很远,似乎是一项大工程。打着校旗沿着南塘河畔的长廊和河堤石板小路,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小桥,顺着山道来到茶山五味园,得走好几个小时。喝几口甜甜的山泉,吃几个带去的“米粉饼儿”,是当时最高的享受与乐趣。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老房 图源:瓯江文艺
老街 图源:瓯江文艺


一切都变成了一种忆念,不知是否人人都有这样的忆念,都会将儿时的梦不时地“反刍”,而得到精神上的那种甜丝丝,乐哉悠哉的感受。也不知道或许“怀旧”就是一种“迂腐”;一种面对时代发展的“反动”,但很多很多古老的文化和建筑是联系着人们乃至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不能切割的发展史,如同洁白的珍珠项链中的丝线,一旦扯断,那散落在沼泽中珍珠,将再也找不回来。

象征着时代前进的高楼大厦逐渐地取代了古色古香的幽巷老屋,一个偌大的红色的“拆”字,抹去一片又一片远古的梦。或许几百年以后,眼下的高楼大厦也会成为另一种建筑的历史。无论如何也应该留下老城的一角,让后人去缅怀与咂摸,虽然他们永远也不能体会到那种大宅院的温馨,那弯曲幽静的石板小巷的万钟风情。

老城区 图源:瓯江文艺
老城区 图源:瓯江文艺
河道 图源:瓯江文艺
老桥 图源:瓯江文艺
老城区 图源:瓯江文艺
老城区 图源:瓯江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