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余年,志愿军老兵郑益川终得亲人讯

时间:2022-04-25 16:41:07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张全 孔丽琴

郑益川的献身国防纪念章 图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不久前,乐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行人,在镇、村工作人员陪同下,冒雨来到柳市镇新民村新民都市花园二幢25层的郑庆舫老人家中,送上了一份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颁发的《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及一枚献身国防银质纪念章。

83岁的郑庆舫老人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证书和纪念章,止不住颤抖。远在安徽滁州经商的老人儿子郑启象因当地疫情防控无法回家,但看到家属发来的微信视频、照片,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为了这一天,郑家特别是郑启象,已经奔波了40多年。

这纸国家名义的证明,给失踪70多年的志愿军老战士郑益川(郑一川),即该村已故老人郑一水的弟弟,也即郑庆舫的叔叔、郑启象的叔公,做出了最后的定论。

这事在新民村引起轰动。一纸证明,一枚纪念章,足以告慰为国捐躯的郑家先辈,勉励桑梓后生。

寻亲“追”部队

郑庆舫老人回忆,父亲和郑益川兄弟情深意笃,郑益川还没有成家,吃住都在哥哥家。他当时还小,只记得叔叔“人长,脸也长”,话不多,干活很勤快。

郑益川离开乐清的情形已无从考据。据后来得到的资料看,1948年12月他在河南省商丘永城参加解放军,入编21军61师183团。这个团战斗力很强,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宁象战役、舟山战役和玉环剿匪,及抗美援朝。郑益川参加了5次战斗,随部队一直打回到乐清周边,1950年8月在浙江温岭入党。

其时,郑益川驻扎在乐清周边,却未能回家探望,这成为他自己和家人亲戚的终身憾事。

据郑家长辈人回忆,郑益川驻扎在玉环时,寄回好几次信,叫家里人赶去相见。房族里另一位长辈赶过去见到了他,等到郑一水赶过去时,他已经随部队开赴朝鲜了。郑益川到朝鲜后,曾给家里来过两封信,此后就失去了联系。

郑益川的二等功喜报 图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今天郑益川的遗物,只有1948年10月解放舟山桃花岛时的二等功喜报,及参加解放杭州战斗的三等功奖状,都是从部队寄到郑家。现仅存由部队保存的一张《功臣事迹履历登记表》,注明郑益川在解放桃花岛的战斗中,冒着敌人的炮火,勇敢地拉帆撑船,运送战友们上前线英勇杀敌。

郑一水是很淳朴的农民,去世前交代儿子郑庆舫要想一切办法,让叔叔魂归故里。然而郑庆舫不识字,完成这个嘱托有心无力,这个重担就转到他儿子郑启象肩上。

“我读初二时,有一天,父亲将这两张立功证明放我面前,说自己不识字,叫我帮他寻找叔叔的下落。其实我那时候还不能写一封完整的信,但看到父亲殷切的眼神,就郑重地点了点头。父亲请来大队会计和我的娘舅,帮助我一起给有关单位写信。”郑启象回忆。

1982年,郑启象以祖父郑一水的名义,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写求助信,要求政府帮助寻找郑益川。铁瑛书记将此信转给南京军区,军区复信,写明郑益川原属部队信息,请郑家与部队联系。

“我们得知铁瑛书记在南京军区工作过,调到浙江省来任职,当时根本不知道叔公原部队驻地,就冒昧写了这信。”郑启象说。

同时,郑庆舫又请村里的书记陪着年轻的郑启象到县民政局,要求寻找郑益川的下落。民政局同志说这属于失踪军人,答应帮助一起寻找。

郑启象如今还保留着南京军区的复信。参加工作后,他带着叔公留下的两份立功奖状,开始了走访部队的里程。打听到叔公的21军后归属兰州军区,就赶去兰州,方知21军驻在陕西宝鸡,又到宝鸡找到21军的军部,才知该军的61师在甘肃天水,到天水后,师里同志说183团驻银川的平吉堡,于是他又赶到平吉堡。

183团一位副团长热情地接待了郑启象。郑启象将资料给副团长一看,副团长就说自家人来了,马上帮郑启象去档案室寻找资料,但找来找去找不到。档案室的同志解释说,部队从朝鲜回国后一度驻在山西忻县,有一次遇上发洪水,将许多资料冲走了,郑益川的资料可能就在其中。

再跑干休所

郑庆舫老人与家人们 图源:乐清市融媒体中心

郑启象一听,心情大为沮丧,心想辛辛苦苦、跋山涉水找到服役部队,查找无果,担心爷爷的遗愿、父亲的心愿难以实现。

看着郑启象失望的眼神,副团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小伙子你别难过,可以到地方上找部队的干休所,那里可能会碰上你叔公的老战友,能提供信息。

于是郑启象开始了漫长的找干休所、找前辈老战友的历程,这时候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杭州找了军队的干休所,拜访了好多老领导、老红军、老干部,但一直没能找到熟悉叔公的人。

2016年,郑启象打听到军旅作家郑怀盛曾为183团这光荣部队主编过一本《钢铁团》一书,郑怀盛本人也曾在183团任过职,立即赶赴北京寻求郑怀盛的帮助,在郑怀盛提供的信息指引下,郑启象和儿子、儿媳一起开车到了扬州21军干休所,找到好多21军的老同志,其中好几位就是183团的。经他们指点,郑启象他们在扬州城里跑了两天,拜访了十几位183团的老领导老战士,仍未能得到郑益川的确切下落。

这期间,郑启象从网上淘到《钢铁团》一书,获知叔公所在的183团1948年-1950年间的转战历程,包括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宁象战役,舟山战役和玉环剿匪,特别是郑益川立下二等功的舟山桃花岛战斗,在书中都有详实的记载。看着这些记述,郑启象颇得安慰,好像看到了叔公的身影。

郑怀盛另签名赠送了他著的一套183团史记书籍,并引荐了一位叫周荣兴的183团老前辈,从朝鲜回国后在北京东城区工作,当年也参加过桃花岛战斗,分别在温岭和玉环驻扎过,也提供了一些信息。

同期郑启象再次来到杭州,有针对性地拜访183团的老同志,其中有周象龙、宗景盛等老同志。老同志宗景盛,原183团三营九连战士,1950年抽调到20军58师173团8连,任班长。据宗景盛回忆,1950年183团每一个连抽调十几名、全团共抽调100多名战斗骨干,刚在杭州萧山集合没几天时间,彼此还不怎么熟悉,就随21军抗美援朝先遣团入朝,赴朝后就被分散安排到20军的58师侦察连、174团、173团等单位了。据宗景盛分析,郑益川很有可能随先遣团入朝,在第五次战役中失联。

得到这一线索后,郑启象迅速赶到河南开封20军的驻地,了解到20军58师驻河南许昌,又赶到许昌,将自己的资料交给部队群工处的同志看,对方答应帮助寻找,但一直没有结果。

终得亲人讯

郑启象感到以往那样原始的跑路方法太费时费精力,既然路径已经基本明晰,可以采取信函方式和有关部队、部门联络。他同时想到借助媒体的力量寻亲,为此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等着我》栏目,给其官方平台提供了郑益川的线索。这个大型公益栏目曾播出好多期为志愿军战士寻亲的故事,因而找到许多烈士的家属。

但提供的线索一直未得到反馈。于是2017年,郑启象向中央军委写信寻亲,军委收函后转交给浙江,又转到温州军分区。军分区的同志给郑启象打来电话,询问郑益川的情况,答应帮助找这方面的资料。2019年5月后,原183团老兵韩水霖主编的《军魂永铸》公众号,也连续一年多发出寻找郑一川的启事。

2019年,郑启象再次联系温州军分区,得知原来的干事已转业,一位新同事接了他的班。这时候新一轮军事改革基本完成,很多部队换了驻地,查询到原来的183团转到了四川乐山。郑启象把这情况反馈给温州军分区,他们遂向部队发去协查函。

有一天,将近夜里12点,郑启象睡下不久正迷迷糊糊,军分区的同志打电话来,用异常激动的口气说:“我们终于找到档案了!”

事后得知,原来驻乐山的不是183团,而是原61师181团。但181团同志对兄弟部队的寻人之事很热心,细心查看团里原先接收的61师档案,竟然意外地发现郑益川的档案,找到了他的《功臣事迹履历登记表》,即郑益川立二等功的内容。这张登记表详细写明了郑益川的姓名、籍贯、年龄、入伍情况、立功、职务、参加战斗次数等明细情况。

找到了这份《功臣事迹履历登记表》,郑家依此向乐清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志愿军遗骸DNA的采集要求。此时,离郑益川血缘最近的还有他的侄儿(郑启象的父亲)、侄女,均为八十多岁的老人。

2019年12月在胡相杰律师的协助下,郑家向乐清市人民法院柳市法庭提出要求宣告郑益川死亡的诉求,根据《军人优待抚恤条例》,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烈士对待。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

2021年3月,郑家收到了宣告郑益川死亡的判决书。此后他们又找退役军人事务局,提出评定烈士申请,事务局解释,军人因公牺牲或评定为烈士的,应由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确认。

郑启象再次联系甘肃方面,经过一番周折,找到《功臣事迹履历登记表》记录的部队原183团部,再找到原183团下辖的二营,驻在甘肃酒泉。他又联系二营,部队积极帮助协查,但因某种原因,短时间内无法处理此事(家属表示理解)。

到此,郑启象觉得必须另辟蹊径。他要搞清楚原21军去向。经打听,得知驻在西宁的西部战区某集团军前身即为21军。于是他即联系该集团军的组织处。对方收到郑启象提交的资料后,非常重视,回复说首长指示,必须协助家属办好此事。

某集团军经多方取证,请示上级部门,终于在2022年3月22日,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颁发了郑益川《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并颁发一枚献身国防银质纪念章。当郑启象将这一消息告诉周荣兴时,90岁老人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郑益川,这位牺牲于70年前的老战士,终于可以安息了。(张全 孔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