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先后获批7项国家级和65项省级改革试点,这是鹿城把握发展主动权,目光长远的战略举措。2021年鹿城地区生产总值达1262亿元、较2012年翻了将近一番,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区”前50,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月8日,“温州这十年·鹿城”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鹿城畅言争当温州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排头兵,全力打造共富样板,奋力跑出“两个先行”鹿城加速度!
产业环境提质争当现代化排头兵
“这十年,鹿城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大局,先后获批7项国家级和65项省级改革试点。围绕瓯江新城,掀起了滨江商务区开发建设的新热潮;围绕‘百万人才聚温州’,落地了温州国际未来科技岛等重要平台;围绕温州‘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拓展了西部新城等大孵化空间,实施了中国鞋都、轻工产业园区、炬光园提质扩容行动;围绕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谋划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江心屿的改造提升等等,进一步释放了发展潜力。”鹿城区委书记白洪楞介绍说,2021年鹿城地区生产总值1262亿元、较2012年翻了将近一番,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区”前50,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十年,鹿城产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温州这座城市靠民营经济起家、立家、发家,鹿城拥有超15万户市场主体,全国每千个市场主体就有一个是鹿城人。过去十年,鹿城大力弘扬“温州人精神”,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产学研一体,落地了中关村信息谷、川大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等13个创新平台,“瓯越院士之家”入驻院士12名,高新技术企业从31家增长到16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45家增长到1262家。集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滨江商务区今年新落户7个总部大楼项目,进一步打开了产业发展空间。
这十年,鹿城的城市形象越来越好。统筹“拆、改、建、美”一体推进,累计改造城中村34个、拆除旧房1050万平方米,腾出发展空间1.74万亩。全域铺开“大建大美”,建成项目326个,创成浙江省4A级景区城暨全域旅游示范区,五马街、公园路、江心屿等区块焕然一新,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成投用一批市民期盼多年的交通项目,还将加速推进路网建设,构建城市内部重要节点“20分钟交通圈”。高度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行主城区环卫一体化市场化、道路保洁标准提升了50%,完成32个片区、22条市政道路、353条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空气优良率从68%提升到99.2%,连续3年夺取五水共治“大禹鼎”,获评浙江首批全域“无废城市”。
这十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过去十年,鹿城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超过370亿元、占总量的76%,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9万元提高到7.8万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万元提高到4.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22缩小至1.82。鹿城把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50所、新增学位23000个等,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特别是连续10年开展万人“双评议”活动,基层站所面对面接受社会各界的审阅,老百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机制项目文化三方赋能共同富裕
去年以来,浙江围绕共同富裕先行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温州提出要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鹿城作为温州的主城区,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一直保持排头兵姿态,全方位、多领域推动共同富裕。“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白洪楞介绍说。
一是机制赋能推动群体共富。鹿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扩中提低,持续健全低收入群众增收、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等机制。特别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落地现代慈善体制机制创新和“人人慈善标杆区”两个省级试点,运营了一个慈善综合体、推出了一张慈善二维码、建立了一套慈善积分库、发展了一片慈善红日亭,打造了人人放心的阳光慈善、人人参与的大众慈善、人人推崇的文化慈善,做到以全民慈善助推全民共富。
二是项目赋能推动城乡共富。鹿城坚持产业强村、生态富民,投入近50亿元改造提升轻工产业园区、投入200亿元开发建设西部新城,落地推进15个农业“双强”项目,2021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过900万元。实施城市西部“百项千亿”工程,新建了16所学校、8家医疗机构、53条农村公路,打造了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2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城市西片老百姓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方便。
三是文化赋能推动精神共富。共同富裕是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鹿城作为温州的文化中心,这几年持续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江心屿、五马街、公园路等成为展示瓯越文化的城市窗口,接下去将高标准建设温州宋元码头遗址公园,打造宋韵瓯风传世之作。重视文化惠民,实现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街镇全覆盖,文化礼堂村社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把文化服务做到群众的家门口。(郑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