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我的铁井栏往事

时间:2022-10-09 11:33:42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宁晰

图源:瓯江文艺

周末,我哥邀请我去他新家做客。连我哥也搬离了铁井栏,——生活里的那“铁井栏”真的一去不复返,只能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记忆都属于铁井栏,一条不过百余米长的巷子,我家住在铁井栏17号,正好位居正中间。以我家为中心,东边基本上是平房的老宅,西边是解放后砌的红砖简易房,而我们家那幢楼是唯一的四层楼白色水泥楼房。原本这四层楼房是新华书店的仓库,后来一不小心被火烧了个精光,于是单位索性就重建成员工宿舍楼,而一楼依然是新华书店的仓库,我家住在二楼,也算是夜夜枕着楼下的书香睡觉。

也不知是因为房龄相对年轻(70年末建造)还是沾了书店气息的缘故,我们那幢楼的人莫名有些骄傲,读书成绩也比巷子里其他孩子要好得多,感觉宿舍楼里的人是铁井栏一带的文化人。作为书店员工的子女,别人的暑期生活是去图书馆借旧书,而我家是去楼下书店仓库里看新书。那书是一堆堆一撂撂,并无章法地摆放在地上,我哥和我姐暑假还可以在书店仓库里打零工赚钱,而我因为年龄小则是免费的零工,唯一的报酬就是可以去找喜欢看的书。

以前铁井栏之所以有名与新华书店或有一定关系。但在八九十年代名声远播,这一是缘于它取名的历史背景,二是它见证了温州小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传晋朝郭璞造城,“凿井二十八以象列宿”,按照星座的方位来选择井的位置,而这28口古井,已经有学者一一考证出名称,其中铁栏井名列首位,该古井在宋朝时曾两度被铸上一层铁圈栏,故名铁栏井。民国开始,所在的巷弄区域就叫铁井栏,这就是如今铁井栏的出处。

图源:瓯江文艺

铁栏井,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它是一处有来头的古井。井的形状颇有艺术效果,底座大井口小,呈扇形向上收口,比起一般人家自挖的水井,要大上两三倍,周边巷陌的人吃水、洗衣均用此水,水质甘甜、清澈。我小时候总是好奇为啥这里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自来水还没普及的时候,我家吃水来自于这口井水。父亲和哥哥是打水的主力。他们将一个系着长绳的小铅桶探进井里,当小铅桶底部触到水面,一甩绳子,“扑通”一声,小铅桶翻了个身就一头猛扎进水里,汲满了水再慢慢收起绳子提拉出来,将水倒进大水桶。等灌满两只大桶,父亲用一根扁担挑回家中倒入水缸,刚刚好满足一天的吃水用水。

母亲和姐姐常常去水井附近洗衣服。井边的一圈被人浇成搓衣板式的水泥地,又深挖了一圈下水道,各家带一只水桶、鹅兜,取水搓衣非常方便。况且井水冬暖夏凉,几家人冬日里晒着太阳用温暖的井水边洗衣服边闲聊着家常,甚是惬意。

其实打水是个技术活儿,我那时候也想帮忙打水来着,但每每这铅桶一扔下去就浮在水面上,怎么也吃不进水来,即便使劲晃几下,我也只能打上小半桶水。因为人小,家里不指望我劳动,我不过是找个借口跟着家人在井边嬉戏玩水。那时候,井口大孩子小,也没人担心我们会有随时掉下水井的安全问题。

图源:瓯江文艺

不知什么时候起,井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铁栏井也就多了一个身份鉴证,却并不影响它的日常使用。后来即便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我们照样打来井水冰镇西瓜、啤酒,也用来擦洗夏天热地发烫的地板、凉席,也用来浇我家楼下小弄的水泥地去暑气。傍晚的时候,只能容得下一两人通过的弄堂,去了暑气起了弄堂风,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摆上陆军棋的棋盘,杀得不亦乐乎。我们夏天的快乐来自围井生活。那时候的井水是活水,水总是越用越活。

铁栏井再有名,毕竟仅限于铁井栏一带生活的人知晓。随着80年代小商品经济的发展,铁井栏在温州渐渐变得家喻户晓。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西边是解放路,南边是公园路,又与五马街比邻,出行、购物非常方便。

它位居温州的市中心,被闹市包围偏又安居一隅,素日里很是安宁。但它又偏生不安于现状,80年代声名鹊起,成为温州甚至是浙江省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卖衣服的、卖饰品的、卖鞋袜的应有尽有,甚至堂而皇之地把女性内衣摆在摊位上卖。每次从摊位经过,我们女孩子总是非常不好意思匆匆掠过去。

温州人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从广州进的服装,拆成样衣仿制,立马变得物美价廉。全温州甚至全国最时尚的连衣裙、牛仔裤,铁井栏应有尽有,而那时候的经营者称之为个体户。刚开始商户是占据了人行道的马路摆摊,后来退居至一楼的店面里。可以说,铁井栏原来红砖房里的人因为出街摆摊或出租店面,出现了温州第一批万元户。我家住在二楼,可羡慕原来住在潮湿阴暗的一楼住户,他们纷纷砸出门面,过上包租公包租婆的生活。连新华书店也不甘寂寞,把仓库往里腾挪,临街开出两片店面让商户承租卖服装,所得租金改善员工福利。

我哥向来“自来熟”,在铁井栏摆摊的男男女女个体户,无不与他认识。那时候做生意一个是漫天要价,一个是就地还价,空间很大。我哥总能拿到成本价,我人生的第一条牛仔裤就是铁井栏买的,成本价13.5元。后来,我哥楞是在我家隔出一平方米的空间,租给了楼下摆摊的阿昆当堆放衣服的仓库,每月租金30元,差不多相当于他当暑期工的月工资。

图源:瓯江文艺

我参加工作以后,但凡朋友们要去逛街的,无不把自行车停在我家宿舍的楼梯间,约上我一起逛吃逛吃,觉得在小商品市场上长大的我讨价还价能力强,结果明明是陪着别人逛街,收获战果最多的却总是我。

白天的铁井栏是喧嚣的,我青少年时期的背书声往往夹杂着楼下个体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也因此练就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沉浸在自我世界的能力。晚上的铁井栏却异常安静,当我每每从解放路灯火通明的宵夜摊转入铁井栏,在月光的照映下,柏油路泛着白光,树影婆娑,莫名地让人内心平静。

那时候的铁井栏,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有历史的年代感又有生命的蓬勃气息。小商品市场后来越来越专业化,铁井栏逐渐变成专业的童装市场。我家大概是2000年拆迁后搬离了铁井栏,当时只拆了四分之一条街,红砖房依然保留,从我家起往东的老宅们拆了重新建成兴文里大厦,有些不伦不类,完全破坏了铁井栏岁月静好的美感。再后来只有我哥一家搬进兴文里大厦,继续见证了公园路与铁井栏的兴衰。倒是公园路这两年经过旧貌换新颜,成为网红“历史街区”。

铁栏井是浙江省重点保护文物,拆迁时得以保留,成为兴文里大厦的一景。但它因为“安全”问题被嵌了铁栏杆,再也发挥不出“水井”的作用。这活井也便成了死井,如同耄耋老人暮气沉沉的。

半条老街的铁井栏依旧清寂地守望着日新月异的温州城。而我,也只能以此文追忆它曾经有过的温润岁月。

图源:瓯江文艺

作者简介:宁晰,温州旅游体验师,工作细致生活细腻的财务人,即便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宁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