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重塑,铸就温州精彩蝶变 温州市委召开“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08-08 10:25:00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刘敏敏

发布会现场 陈翔 刘伟/摄

“续写创新史 走好共富路 争创先行市 在新征程上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8月7日下午,温州市委召开“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新闻发布会,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刘小涛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问,温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振丰回答有关提问。

据介绍,20年来,温州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瓯越大地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精彩蝶变。2002年至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052亿元提升到8030亿元、迈过7个千亿大关,财政总收入从126.3亿元提升到918.8亿元、增长6.3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87缩小到1.91,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升。

20年来,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温州在产业结构、体制机制、城市格局、百姓生活、作风效能等5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产业结构重塑

激发创业创新新动能

温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等重要要求,坚定不移走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的产业转型之路。

温州创新在“厚积”中“薄发”。这些年温州坚持创新首位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已成功举办4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建成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0家,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59家,本土院士培养、海外院士全职引进、省鲲鹏行动入选取得历史性突破,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排名第36位。

温州产业在“转型”中“抢跑”。打造中国电器之都等43张“国字号”金名片,电气产业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鞋服、泵阀、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激光光电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提出打造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一大批新能源头部企业布局温州,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新能源产业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

温州企业在“蜕变”中“壮大”。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36万户、其中企业近40万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2002年的24家增加到目前的1.6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91家增加到目前的3714家,省级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居全省前列。

今天的温州,正加快由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的突破跨越,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体制机制重塑

实现改革开放新跃升

温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重要要求,坚定扛起改革探路者的使命担当。龙港成为全国首个“镇改市”,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数字化改革、金融综合改革、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等亮点纷呈。温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率先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温州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获批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家级高能级开放平台,开通6条国际货运航线、14条近洋集装箱航线,温州港突破百万标箱,中欧班列温州号常态化运行,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温商回归、温青回归、温智回归掀起热潮,近五年回归资金超3000亿元,实现了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今天的温州,改革大潮激荡澎湃,“地瓜经济”根壮藤广,展现了“世界的温州”别样精彩。

城市格局重塑

实现城乡面貌新蝶变

温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等重要要求,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构建沿江发展轴、沿海产业带、生态发展区“一轴一带一区”城市发展格局。

城市宜居度更高。温州持续深化“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城联创”成效凸显,城市“大建大美”“精建精美”展现新姿,瓯江两岸沿线、三垟湿地等“两线三片”成为城市新地标,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城市集聚力更强。中心城区面积翻番,瓯江新城核心区等“一核十片”拉开框架,滨江CBD商办楼宇拔地而起、活力商圈彰显人气,全球温商总部高地正加速崛起。

城市通达性更好。高速公路总里程从全省倒数第3跃居第2,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大跨越;国际机场T2航站楼、动车南站、市域铁路S1线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成投用,杭温高铁启动全线铺轨,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城市文化味更浓。这些年温州深化“温州学”研究,坚定不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连续六年全省第1,朔门古港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千年商港”文化底色更亮。

今天的温州,瓯越文明与新时代温州人精神交相辉映,一座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加速崛起。

美好生活重塑

展现共同富裕新图景

温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要求,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

把蛋糕做大。坚持念好“山海经”,发挥“山”“江”“海”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绿色崛起,近年来山区海岛县GDP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山区5县GDP总量从284.9亿元提升到1861.3亿元。

把短板拉长。发展的短板还在农村,温州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强力推进乡村“三基三主”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有了新提升,形成“生态大搬迁”等特色路径,打造了预制菜等“六个一”富民产业,省级特色精品村、未来乡村等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群众生活越来越殷实。

儿童节·温州市儿童友好公园 郑鹏/摄

把实事办好。坚持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保持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75%以上,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医疗资源总数居全省第2,全国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明眸皓齿”工程成为全国样板。

把基石筑牢。系统实施“强基提能”八大工程,“四治融合”全面推进,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信用建设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今天的温州,社会越来越安定,生活越来越富裕,人民越来越安心。

作风效能重塑

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

温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等重要要求,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定扛起“省一大”召开地的使命担当,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海霞精神”纳入浙江精神谱系,“红动浙南”掀起热潮。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健全“以事找人、人事贯通”等机制,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蔚然成风。全域打造1550多个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重点单元,深化“两个分量有多重”“发挥非公党建实质作用”等温州实践,“瓯江红”党建品牌持续擦亮。不断深化清廉温州建设,一体推进“三不腐”,“青廉工程”等走在前列,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今天的温州,政治生态越来越好,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高涨。

积极谋划部署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刘小涛讲到,对照“示范引领”的标准要求,温州将努力在做到“两个维护”、铸魂溯源走心、促进“两个健康”、创新高地建设、现代都市建设、共同富裕探路、文化高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市域社会治理、加强党的建设等10个方面上走前列作示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温州创新史。回顾“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从“续写创新史”到“世界的温州”,从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到龙港撤镇设市改革,一脉相承的关键词就是“创新、改革、开放”。温州将关键实施好三个“一号工程”:坚持创新破题,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坚持改革破难,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坚持开放破局,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接下来,温州也将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进一步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充分彰显“浦江经验”时代价值,坚持“党建引领”,走深走实学思践悟,深化“千万工程”,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践行“浦江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围绕温州在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张振丰表示,这些年来,温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获批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推动“草根经济”向“雨林经济”升级、“试点先行”向“发展增效”转化、“合规经营”向“争当典范”提升。温州将持续弘扬“四千”精神,开展功勋民营企业家评选,迭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新生代企业家“青蓝头雁”培育计划,为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提供更多鲜活的温州样本。

“省委赋予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的使命,在新征程上走前列、作示范,是温州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刘小涛说。“我们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推动‘千万工程’‘浦江经验’深化实践,干成一批标志性成果,真正让群众得实惠,更好彰显思想魅力和实践力量。”

灯火里的温州・鹿城世贸中心 陈翔/摄

下一步,温州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全面推进都市振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刘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