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准备再用三年孵化“新惊喜”

时间:2025-04-11 15:14:04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周琳子

创新,是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三年前的4月,温州首次提出启动大孵化集群建设。“明知未必马上能培育出大企大厂,却一定要有一个‘初创期’的开始。”抱着这样的想法,温州在2022年春开启打造铺天盖地的“创新空间”。

image.png

温州。苏巧将/摄

三年行动收官,全市孵化空间容量、项目引育数量、青年人才集聚度都呈现井喷式增长:孵化面积由84万平方米增长至70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从2800多家增长至超过1万家;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从1.2万余人增长至7.3万余人。

4月9日上午,温州举行“一港五谷”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推进会,印发《温州市大孵化器集群建设“34520”新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坚定走好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奔着下一个三年的创新命题接续奋进。

坚定按下“开始键”

2022年,温州发布《温州市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系统构建大孵化集群体系,挂出作战图、时间表、任务书,加快重构温州创新格局。

彼时,各界对温州经济发展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讨论纷纷,究其根本还是创新问题。而那一年,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温州“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20周年,“续写创新史”给温州走好未来发展路划出了明晰的路径。

在这样的当口,温州将大孵化集群建设作为构建“创新温州”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党委政府的期许不言而喻:以创新起家的温州,要以创新制胜未来。

然而,创新之路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前列,最大的原因是这些城市通过长期的基础打造、氛围营造,形成了适宜创新的优渥土壤。例如阿里巴巴、DeepSeek、宇树科技等企业,最初都成长于像孵化器这类平台里。

或许这样的企业,一时间培育不了,也不一定就能培养得成,但温州仍旧坚定按下创新的“开始键”。

抱着这样的念头,温州在全域铺下“创新”草皮。全市“一盘棋”谋划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重点区域,统筹孵化空间资源,差异化布局建设大孵化集群:鹿城、龙湾、瓯海聚焦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乐清、瑞安聚焦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建设,瓯江口、经开区聚焦加速器、科创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目标,到2024年底,全市累计新增孵化场地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

如今看,温州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但一开始很不容易。“资源难引、空间难腾。”当时,一名刚开始接触大孵化器引育的基层干部感叹,开会要先科普,对如何引入各具特色的孵化平台进行指导,了解政府要围绕大孵化集群提供哪些要素和服务,一个个问题去破解。

当全员视角向大孵化集群聚拢,一个个因此迎来快速发展的区域案例,带来了十足的信心和干劲。杭州余杭通过全域布局孵化器,构建了政策、人才、环境全面优化的“双创”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圳南山在持续加强孵化载体建设中,以全链条服务推动科创资源有序流动,涌现出机器人“八大金刚”……温州明确共识,用好服务、好环境回应每一个来“造梦”的团队,找准差异化、多元化的孵化方向,或许大有可为。

草皮“变身”芳草满地

温州能通过大孵化集群带动什么?《三年行动计划》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各地逐渐发现,一个个因地制宜的小尝试,带出了产业发展的大引爆点。

在乐清市,一个能助力电气产业向新能源配套转向的中国赛宝(东南)实验室,成为了当地企业的心头好。这家实验室由工信部电子五所与乐清市政府共建,为汽车电子电器、新能源、航空设备和数字经济等产业提供“一站式”质量可靠性研究及技术服务。

image.png

乐清的赛宝实验室。乐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完成第三方测试,原先要跑到宁波等地,成本高,关键是遇到测试问题后,解决速度提升不了。”乐清企业、浙江致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为一家新能源龙头企业做配套产品时,又被要求出具产品极限寿命测试,这回他找到了赛宝(东南)实验室:“上午送产品到实验室,下午就拿到了检测报告,在技术员帮助下,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产品从研发转量产前的测试验证。”

“赛宝的落地让乐清本土企业拥有了最强技术后援团,但实验室立足温州,更辐射东南、服务全国。”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实验室承接国内众多龙头企业检测需求,吸引了吉利、亿纬、宁德等新能源领域大企业来到乐清、认识了解乐清,这也为当地产业招大引强、企业获得更前沿行业发展信息赋能。如今,乐清企业喷涌式转型,新产品为新能源产业配套,数量已超过千家。

温州的眼视光学科和医疗实力名声远播,然而将科研和医疗资源向眼健康产业转化,却一度是一篇难做的文章。位于龙湾区的中国眼谷,奔着世界一流的目标,正在打造眼健康科创产业综合体。通过市场化招商,中国眼谷仅2024年新增企业128家,目前总数达到608家,入驻企业总营收破百亿,一条完备的眼视光产业生态链逐渐形成。

不仅如此,中国(温州)数安港获全国唯一国家级数据试点“大满贯”,基因药谷启动生长因子之城建设,云软件谷柜上软服营收占全市比重超过40%……“一港五谷”成为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中的标杆脱颖而出。

时隔三年,再问大孵化集群建设如何打造创新生态?在荒芜的草皮变为芳草满地间,已有了答案。

但惊喜还不止于此。

探索间,挖掘出数据要素市场化蓝海。上个月,温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地市代表在国家数据局召开的数据标注基地先行先试现场会上,就数据标注基地建设经验做交流,为全国数据标注工作贡献“温州方案”。温州数据标注业务已覆盖医疗、交通(自动驾驶)、商贸流通、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众多领域,完成数据标注超1亿条,服务范围拓展至省外地市。

这仅仅是中国(温州)数安港聚数成链中的小小一项内容。数安港通过在数据合规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引领,抢占发展主导权和行业话语权,不仅建立了23项数据基础制度,制成全国首部数据百大案例“白皮书”,建立全国首个跨领域专家委员会发放合规证书等,还打造DeepSeek开发者、数字文化等八大社区,吸引12个国家级垂类数据实验室和579家生态企业入驻,全职创客人数超过5000人。

探索间,吸引高校和人才来扎根创业。走进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平坦的大草坪、彩色的公共空间、浓郁的咖啡香,满满“青和力”扑面而来。这里聚集了一大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院落中的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负责人叶志镇带来了一批青年人才,扎根近3年时间里,围绕新材料等产业的基础研究与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落地18个研发中心、孵化31个产业化项目,成功孵化6家新材料科技企业。

像这样引入高校在温共建的研究院,还有香港理工大学温州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等,带动头部企业、青年人才在孵化空间扎根下来,实现了全市50%以上的高端人才、创新项目聚集在大孵化器集群内。

雨林生态,还需量质齐飞

如果说上一个三年,温州较好地解决了大孵化器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新三年,温州系统推进大孵化器集群建设迭代升级的重点,将是解决大孵化器集群从有到多,从有到优,甚至从有到强的问题,从而系统培植热带雨林式的孵化生态。

会上印发《温州市大孵化器集群建设“34520”新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34520”计划,其中“345”是数量目标,指未来三年分别新增孵化空间300万、400万和500万平方米,累计新增空间达到1200万平方米;“20”是质量目标,在“一港五谷”标杆代表之外,每年从现有孵化器中优化提升和新建20个生态系统完善的示范性孵化器。

实现“量质齐飞”的三年目标,实际上对大孵化器的打造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提升承载力,为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孵化空间和人力资源支持,又要突出集聚力,强调对企业、人才和优质资源的吸引和整合能力,还要提高转化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精准定制,高度适配孵化需求。《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发展阶段灵活匹配空间,根据企业的不同产业特性和功能类型匹配专业的研发生产空间和共享空间。再过几个月,巨量引擎(抖音)即将携手智能谷打造抖音小镇,吸引本地与外地的链上企业集聚,在温州打造一个全新的抖音商业生态。而鹿城区作为智能谷所在地,为企业的入驻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场地等方面支持服务,实现“拎包入住”。

image.png

智能谷。图源:潮新闻

垂直聚焦,引龙头入孵化赛道。杭州以各类创业者云集闻名,他们发挥带头作用打造各类科技园、各种小镇,其中最为有名的有阿里系、浙大系、留学系、浙商系四大类型创业主体。各类人才聚集在一起,创造了杭州的众多创富神话。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也是另一大孵化创新主体。例如海尔发挥生态产业资源优势打造的“海创汇”,切中产业链企业需求和痛点,帮助入孵企业快速获得投资、技术等支持,孵化出了一批独角兽、瞪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有“亲和力”,营造年轻态配套。孵化器建得好不好,很重要的一点看是否能留住年轻人。《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优化孵化器周边青年安居、交通出行、商业消费、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学习充电“六大配套”,布局植入小酒馆、小剧场、小茶咖、小书吧、小影厅、小练室“六小业态”,打造拥有“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年轻态综合园区,孵化器成为吸纳青年人才的主阵地。数安港近期新打造了温州首个青年数字游民街区,特别是投用C9艺术空间和网红圆弧玻璃咖啡馆后,其所在的启动区人气爆棚,原本在新建的数安大楼里办公的青年,也乐意步行到老旧厂房改造成的启动区里交流。

除此之外,不同孵化阶段的孵化器如何对应管理,跨孵化器流转如何流程化、体系化管理等问题也需要在新阶段探索。

切切实实给创新的雨林生态增添足够养分,期盼新三年温州“孵化”出更多新惊喜,努力实现“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潮新闻 周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