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家》| 一生何求只为石——访中国手工艺大师陈学农

时间:2019-12-25 16:19:03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朱建波

编者按:

温州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渔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发展史的悠悠古城,享有“百工之乡”美誉,工匠精神源远流长。瓯绣、发绣、石雕、黄杨木雕、彩石镶嵌等传统工艺,无不承载着这座城市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目前,温州已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74人。为充分展示大师们的风采,中国网·新温州特推出《遇见大家》专栏,旨在弘扬温州优秀的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全面展示“百工之乡”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成果。

【人物名片】

陈学农

中国手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工匠、浙江省首席技师。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温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温州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秋池欢语》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鲁迅》被原文化部首工美术馆收藏。从事石雕行业30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各项大奖50多次。

【人物故事】

择一行,爱一生,行一事,成一师。2019年12月11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总工会联合发布100名2019年“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名单,中国手工艺大师陈学农入选。其实,每一个工匠故事的背后,都闪耀着“匠心”的光芒。“浙江工匠”陈学农用自己精益求精的初心、敢为人先的信心、甘于奉献的恒心,诠释了“最美工匠”的真谛。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梅千万,只折一枝怜”,讲的是“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陈学农对石雕更是如此!他说“石雕”这杯“水”他喝了二十多年,这门艺术也成就了他自己。

三十年的坚持,如饮水,冷暖自知,他庆幸自己耐住了寂寞与孤心,与石雕不离不弃。

与石结缘 开启雕刻人生

陈学农出生于温州市泰顺山城,他的石雕创业史,缘起于他的高中生涯。1990年,17岁的陈学农考上了当时泰顺县仕阳镇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趁着暑假未开学,他顶着烈日从泗溪镇徒步走了10多公里,来仕阳镇看学校。当时,学校里的一处展览柜里摆放着七八件雕刻精美的艺术品,陈学农一下子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在展览柜前,他足足欣赏了一个下午。

当天晚上,陈学农没有回家,而是住在仕阳镇的亲戚家。而在随后的二十多天,他天天“泡”在学校里,对着石雕艺术品百看不厌。后来,陈学农得知这些艺术品都是由叶腊石雕磨而成。开学后,老师要他们选择自己的专业时,陈学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石雕艺术,从此开始了他的石雕人生。

与石结伴 不断自我突破

自从选择了石雕这一专业后,陈学农就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在学校里,他有个外号叫“石雕痴人”。

第一个暑假,他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学校里,终日与石头做伴。50多天里,陈学农设计了两百余幅图案,完成了8件石雕作品,这是当时普通学生两年的完成量。对于这样的成绩,很多同学都投以羡慕的目光。

毕业后,陈学农拜温籍石雕大师吴旭亮学艺。学艺期间,陈学农意识到自己很难对一块原石给出原创设计。“雕刻是手上功夫,而设计才是这门艺术的灵魂。”陈学农开始寻求自我突破。

尝试了多次,可每次成形后,总与预期差距很大,数次的失败让陈学农心灰意冷。老师吴旭亮得知后,一句话点醒了他:“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却来源于生活。”茅塞顿开的陈学农向老师请了两个星期的假,用大部分的积蓄购买了一台相机,坐上火车,开始旅行。“在旅途中,心境变宽了!”渐渐地,他创造的作品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爱学习,是陈学农的本性。2003年,他参加了浙江工艺美术研讨班学习;2005年,参加丽水学院青田石雕班学习;2006年,进修于中国美院青田石雕特色班;2008年,参加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青田石雕高级人才培训班;2010年,参加温州市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工作之余,他总不会错过让自己学习上进的机会,各类研修班不断升华了他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技能。

渐入佳境 精品力作迭出

尽管陈学农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石雕这个行业内已小有成就,可陈学农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一件称得上“大师级”的作品,所以奋力孜孜以求。2008年,他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了石雕作品《秋池欢语》。该作品获得第43届“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此后,陈学农渐入佳境,佳作迭出。

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手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传统工艺领军人才、温州工匠、浙江工匠……在频频获得各类荣誉的同时,精品力作也层出不穷。石雕作品《鲁迅》被原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外首工美术馆收藏;《金秋》获2015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巧夺天工•金马奖”特等奖;《荷塘丰泽》获2016年中国深圳文博会金奖;《神州迎春》获中国—东盟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2015年12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海宁举行颁奖仪式,陈学农的作品《秋硕图》喜获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这是陈学农从事石雕行业20多年来获得的全国性民间文艺最高的荣誉。他的这件作品,采用依色取巧的方法创作,将黑色石头雕成五只神态各异而生动的螃蟹,或上或下,或隐或露。而白色的部分则被雕成了一张深秋枯荷叶,表现出秋天的季节特征。张扬的螃蟹与宁静的枯荷构成了一幅绝妙的荷塘秋韵图画,螃蟹与荷叶又谐音“和谐”,充满艺术感又有生活气息。

秋硕图

收徒传艺 热心授道解惑

满载盛誉,陈学农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虽然能过上体面生活,但他对物质生活却没有太多追求。在生活上虽然节俭,可遇到心爱的石头,陈学农却很舍得,一块石头对方开价十几万元,如果看上了,他也会果断出手。

多年来,有件事陈学农一直坚持做着。2006年,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恢复了石雕班。校方向陈学农发出邀请,希望他任学校的客座教师,教授学生。虽然很忙,但还是每周坚持赶回泰顺讲学。陈学农说,为家乡石雕技艺创作培养更多人才,也是他的追求。

从2006年开始,陈学农先后被泰顺县职业技术学校、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泰顺县石雕艺术学校聘任为石雕专业老师、石雕专业指导师、专业指导顾问等。据统计,陈学农先后培养了初、中级人才约400多人、高师带徒40余人,在这些人才中,有省级玉石雕刻大师、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中级工艺师、助理工艺师;他们的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金奖”、“银奖”100多项。2016年,他还被江苏泽达职业技术学院聘任为客座教授,为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进行石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专题讲座。2018年12月,被新疆克州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克州教授,已培养出一大批雕刻人才。

回乡创业 眷恋故土深情

2014年9月,泰顺县人民政府创建了“泰顺县石文化创意园”,设立了34个石雕工作室,并“请”回了包括陈学农在内的29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响应泰顺县政府的号召,陈学农率先从浙江青田石雕城返乡创建个人艺术馆及石雕工厂,并与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挂钩并接收学校石雕专业学生,开展“高师带徒”新模式,旨在培养泰顺石雕专业紧缺人才。

叶蜡石属上好的雕刻石料,而泰顺龟湖有着丰富的叶蜡石矿产资源,素有“世界蜡都”之称。近年来,泰顺叶蜡石逐渐被石文化界人士冠以“泰顺石”称号,目前泰顺有千余人从事石雕行业。但创作队伍大多数在外地发展,本地则多以经营原石为主。“从泰顺走出,终究希望落叶归根”。陈学农感叹道,泰顺本身有非常好的矿石资源,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回乡创业,为泰顺的石雕产业贡献力量,输送人才,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在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的泰顺泗溪北涧桥的西首有一座廊桥文化礼堂,这里不仅是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还成了外地游客了解廊桥、了解泰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陈学农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开设了自己的石雕艺术博物馆。如今馆内设有23个展柜,展出30多件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由泰顺石雕刻而成。曾获全国“巧夺天工——金马奖”特等奖的作品《金秋》、全国非遗博览会银奖作品《德享永年》等20多件全国金银奖作品均在展出之列。

陈学农介绍说,泰顺石雕艺术是泰顺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礼堂里的木偶戏和廊桥文化,再加上石雕艺术,就更能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充分感受到厚重、独特的泰顺山水文化。

一生何求,陈学农只痴一块石头!(朱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