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中生“智”!温州制造业加快技改应对危机

时间:2020-04-03 15:26:08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金信 钟欣

疫情来袭,用工需求量大的温州工业企业率先意识到,以往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很难经得起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温州市经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本地制造业企业员工约200万人,其中外地员工占60%以上。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小企业各有各的发展路径,然而疫情的倒逼,让不少制造企业都不约而同走上了“技改”这条路。

正泰小型断路器全制程自动化生产线

3月25日,入夜的温州大学城,寂静无声,只有入口处的一栋大楼依然灯火通明,这里是温州市智能制造研究院。一天跑了2个县3家企业,正忙着整理资料的院长助理、技改评估师凌见君直到肚子“咕咕”叫了才想起来,这一整天都没来得及吃饭。

温州市智能制造研究院是当地一家以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和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孵化培育为核心业务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凌见君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为有技改需要的企业提供政府买单的技改诊断和建议。从2月23日研究院恢复工作以来,不断有企业主动找上门要求“体检”,“忘了吃饭”已经成为凌见君的常态。可就在去年的这段时间,他才收到零星几家制造企业的技改评估预约。

变化从今年2月初就开始了。看着疫情防控越来越严,朝泰机车负责人程克俊嗅到了“复工危机”。对于这家主要生产摩托车配件的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满满的订单和无法返岗的员工,意味着想快速复产必须另寻良方。“有什么办法可以替代员工,或者减少员工人数?”这个问题在程克俊的脑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但依靠现有的设备和管理办法,再怎么调整效果都有限。2月7日,程克俊打电话给凌见君预约见面评估的时间。2月23日,研究院一复工,朝泰机车的“技改”评估就开始了。“疫情让招工难的问题更凸显,也让我们企业主在准备复工时有了更多时间静下来思考未来资金投入的方向。”程克俊感慨道。

如果说,疫情催化之下,“上不上”技改是企业对技改态度的“变化”,那么“大胆上”则是技改让企业在“智变”中尝到的甜头。

原料抓取、自动冲压、成品出炉……浙江铭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厂车间里,一条由数控压力机、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组成的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只需5名工人在终端打包搬货就可完成工作,比过去减少了15人。铭博汽车部件是吉利汽车内饰冲压件的主供应商之一,正是有了新运行的这条自动化冲压线,复工以来这一车间的产能迅速恢复至95%。

“有了‘试验’效果,在技改方面我们有了更大胆的打算。”三厂负责人丁海星正忙着为今年建设全自动“透明工厂”做准备,这项技改需要再投入7000万元。这样的投入并不是拍脑袋的决定,丁海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透明工厂”的数控设备覆盖率可达80%,产品不良率可降至3%以下,“智变”后的铭博车间工人人均产出将从4500元/天提升到5.4万元/天。

事实上,疫情下很多制造企业在横向比较中发现,已经完成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往往复产速度更快,复产质量更高。

“如果说过去技改直观带来生产效能的提升,那么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能更明显感受到技改之下的制造业,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嘉得电子负责人周如勇说。他的企业去年投入3500万元建设的数字化工厂经过系统导入调试,在复工时刚好派上了用场,在工人到岗70%的情况下,产能顺利恢复到了95%。

在企业自发自觉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的同时,政府也伸出援手。当地出台“温32条”,温州市经信局出台《2020年温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对全市100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入户诊断服务,提高补助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温州乐清、瑞安等地最高补助比例超过30%。同时,改集中申报为随时申报、即时受理,缩短资金拨付时间,让企业尽早享受政策红利。截至3月底,温州已为18家企业兑付奖励资金2200万元。(金信 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