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溯史,探索温州楠溪江中的隐居文化符号

时间:2020-08-24 10:19:40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胡雄健

胡雄健,理科男,曾有科研专著论文,近年发表过与文史乡土收藏石头人物有关的文章,追求以物溯史,以物证史。以下是他的文章《楠溪江隐居文化的符号》。

图为雨中的琵琶井 叶卫周摄

终于如愿见到永嘉西岸的琵琶井了。中国的琵琶井不少,如江宁、泗县、镇远等地都有,但都是“饮者留其名”,只有琵琶之名,而无琵琶之形,唯独楠溪江畔,存在名副其实的琵琶井——永嘉隐居文化的标志,且已历经600年的沉淀与沉寂。

永嘉的两处琵琶井

第一次知道琵琶井,是去年应邀陪河南日报记者青青去永嘉埭头古村的时候。埭头卧龙岗有一口奇井,鹅卵石堆砌的井圈,平面上呈弧曲形,侧面则呈楔形,有台阶从地面通往井口,井口上方还横卧盘绕着一条虬龙般的樟树根。因平面上很像乐器琵琶,故称琵琶井。同行的高级向导高远说,这是他在2003年主持打造埭头古村时,参照西岸的琵琶井改建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记住了永嘉还有一处真正古老而原创的琵琶井。

图为永嘉埭头古村琵琶井

前不久,从永嘉叶卫周拍摄的令人惊艳的楠溪江照片中,见到一张西岸的琵琶井,遂又勾起对正宗的琵琶井的向往,并鼓动几位朋友,冒着酷暑,一起去探西岸琵琶井。

图为永嘉西岸琵琶井

西岸,属岩头镇,楠溪江出镜率最高的狮子岩,就是西岸村的。车到西岸,问了两次路,终于沿着长长直直的石板卵卵道路,在村东头的晚乐亭边见到了心仪已久的琵琶井。

图为琵琶井旁边的苦槠树群

这里是一处开阔的村级广场,矗立着七棵枝干奇古的苦槠树,其中靠近古井的树龄都已超过500年,最老的是620岁,而且还从宽大的树洞里长出一株樟树,堪与江心屿著名的樟抱榕相媲美。若樟抱榕是夫妻树,则这棵槠抱樟属母子树。苦槠树是常绿乔木,也是长寿树,瑞安湖岭黄金坳有一棵苦槠树,已寿高1200岁。如果说榕树不出浙南,那么苦槠树则不过江北。

图为树龄620年的苦槠树

先有井,再有树。据此推算,西岸琵琶井的开凿时期,应在明初朱元璋爷孙当皇帝的时候。琵琶井长约20米,形如琵琶,“琵琶”的头部有台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下,可以一直倾斜的走进“琵琶”的身子,到达井口,台阶多达20余级,舒缓延展。

图为高高的井圈

井口距地面5.6米,约有两层楼高。整个琵琶井,无论是地面的井圈,还是纵向的井墙,全部由就地取材的楠溪江鹅卵石砌筑而成,古意盎然。台阶石,被踩磨的油光铮亮,与粗糙的井墙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琵琶井与《庄子》“凿隧而入井”

曾将叶卫周的琵琶井照片发在群里,结果杭州庄子研究专家徐不二一见之下,兴奋莫名,觉得自己读《庄子外篇•天地》时,一直不理解“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这段话中,“凿隧而入井”的意思,为取井水而凿隧道,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而历代的注释也都语焉不详,故一直心存疑虑。一见永嘉琵琶井,不禁茅塞顿开,原来“凿隧而入井”意为开通一条倾斜向下的坡道,到井口取水,并著文阐述之。

图为“凿隧而入井”的琵琶井

“阙地通路曰隧”,隧,本有通向地下墓室的坡道之意;井,也有“贵者之墓”的字义,如唐韩愈《记宜城驿》:“驿东北有井,传是(楚)昭王井”。故庄子的“凿隧而入井”本是成句,借以描写古人入琵琶井取水的情景。

庄子是2300年前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可见琵琶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水井形制,属于先秦的建筑类型,是建筑史上的复古遗迹。耕读楠溪,诗书传家。也许当年西岸村的始迁祖,本是饱学之士,因《庄子》“凿隧而入井”之说,产生灵感,从而设计修筑了这口世无可匹的琵琶古井。

琵琶井与古印度圣迹月亮井

群里的非著名艺术评论家杨亘见到琵琶井的照片,接话说琵琶井与月亮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用途和出发点不一样。月亮井,并非游戏术语,即魔兽争霸游戏中暗夜精灵族的一种建筑单位,而是指印度的月亮井,一个与泰姬陵齐名的圣迹,位于拉贾斯坦邦,修建于公元九世纪,距今已有1200年。

图为印度月亮井

印度月亮井是一种人造阶梯井,也是印度最大最深的古井,形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深达三十米,共筑有十三层平台,从上到下,层层收缩,直达井口。各级平台之间,筑有3500个狭窄而对称的阶梯,以便让负责取水的妇女都能入井取水。建造月亮井的目的,是为了在沙漠地区保存雨水,让人们活下去。雨季时,井水可以漫到上面的台阶,干旱时,则可用水闸将水位抬升,减少取水的劳动强度。月亮井,是古印度的一项伟大创举,保证了干旱地区人们的饮水之需。

图为1990年代的西岸琵琶井

永嘉琵琶井,与月亮井一样,也属于阶梯井,但从功能上说,琵琶井除用以正常的取水之外,还可能是一个消防井,宽阔的阶梯,可以让多人同时取水或接力取水,提高取水效率。群里的美女小李子还突发奇想,认为修筑琵琶井的初衷,也许是为了解决牛羊的自行饮水问题。

琵琶井与通往龙宫的柳毅井

柳毅传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源自唐李朝威《柳毅传》。日前,笔者在洞庭湖君山岛见到了柳毅井。

图为洞庭湖君山岛上的柳毅井

有意思的是,修葺一新的柳毅井,形制类似永嘉琵琶井,井圈在平面上成长方形,也筑有倾斜的通向井口的台阶。井边原有唐桔一株,“洞庭之阴,有大桔树焉,乡人谓之‘社桔’。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柳毅传》),故明清方志称之为桔井,“相传为柳传书之处(入龙宫之门)。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井入口丈许,即指从地面通往井口的阶梯,也就是通向洞庭龙宫的通道。“颙望直穷寻桔树,莫道遥隔洞庭波......留得旧时迹井在,井泉香冽出川阿”(明吴延举)。

古人将柳毅井称为桔井,也许还与桔槔有关。桔槔俗称吊杆,是北方的一种原始汲水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深井中的水压上来,“子独不见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庄子外篇•天运》)。

琵琶井与“葫芦腔”的桃花源

六朝以来,伴随遇仙思想发展起来的风水观,认为龙居洞庭,洞庭是水下联通的枢纽,而有阶梯的柳毅井正是凡人通往龙宫的唯一入口。同理,人们理想的卜居,也是寻找一处只有唯一出入口的类似于葫芦腔(如同可孕育生命的子宫)的山水空间。

与永嘉太守谢灵运同时代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这么一个葫芦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西岸琵琶井的总设计师,应该是熟谙这种风水观的,愿景就是远离战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图为1990年代的西岸琵琶井

永嘉琵琶井,本名“蒲瓜井”(亦谐音为“婆瓜井”),因其平面形态像微微弯曲的蒲瓜。蒲瓜,北方叫瓠瓜或瓠子,二者同属葫芦科葫芦属蔓本植物的果实,其老熟干燥果壳是农家必备的舀水容器,即瓜瓢,故琵琶井也称“瓜瓢井”。显然,西岸明初高士将村口的水井设计成蒲瓜形,与六朝以葫芦腔为理想卜居的隐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寓物寄情,并坚信“凿隧而入井”是可以与水中龙王相沟通的,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将蒲瓜井、瓜瓢井改称琵琶井,是旅游部门的主意,并已广为传播。从旅游和宣传的角度讲,“琵琶井”显得比“蒲瓜井”文雅、洋气而有网红相,也容易为游客所接受,更何况还有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在间接背书。 

图为西岸景色

古代的永嘉楠溪江畔是人间的桃花源,避乱隐居的耕读乐土,最后的“江南秘境”。自“永嘉南渡”、“晋室南渡”以来,历代都有士族大家在此择地安身,遂成中国耕读文化的活化石。西岸琵琶井是永嘉古代隐居文化的标志,虽然其隐含的文化内涵难为人道,史籍不载,这既是一种遗憾,又何尝不是最成功的“隐居”。琵琶井有望溯源至先秦的建筑形式和六朝的风水观,中国无“井”能出其右。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网络大咖@米爸爸N认真的检索,得出一句结论,琵琶井是永嘉特色。(胡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