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温州加快编织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网

时间:2021-08-23 16:22:27 来源 :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 尤建明 应忠彭

清晨,温州市府路城市书房刚刚苏醒,来自甘肃兰州的李兆星在门口刷了卡,习惯性地进门打扫整理。从最初的书房常客到如今的志愿者,李兆星在这里找到了安心的感觉。“能在这里读书,还能帮助别人,这里就像我的家。”李兆星说。

从“城市书房”到“家”,是一个转身的距离。7年前,温州开创了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城市书房。此后,瓯江两岸的文化灯火,像一粒粒种子悄然播撒在瓯越大地,拔节生长成群众美好生活的心灵栖息地。

温州城市书房。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如今,102家书房遍布城市角落,210家文化驿站融入群众生活,74家百姓书屋在农村地区延伸……一张普惠共享、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网正加快编织。而这种地域文化现象也逐渐辐射全国各地,并在29个省市200多个城市复制与推广。

近日,记者走进温州公共文化场所,探寻点亮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文化火种——

共建,多轮驱动打造文化地标

在瓯海区梧田街道南瓯明园11幢一楼,我们看到了温州市首家数字型、智慧型城市书房。柔和灯光、软面沙发、木纹书架,380平方米阅读空间,成为梧田街道居民颇具诗意的聚集地。南瓯明园住户李姗喜欢带着4岁的孩子到这里翻看绘本,“看累了,旁边还有玩具,孩子乐意待。”出了书房,步行5分钟,便是李姗的家。

城市书房是依托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24小时开放和一体化服务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由政府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并通过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连锁”运行模式,为市民提供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文化空间。

“自助、纯公益、可提供24小时服务,只要带上身份证,步行15分钟,就能打开知识的海洋。”温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启林介绍,城市书房从起初就尝试“城市书房+”总分馆创设模式,即以图书馆分馆的模式在社会场所建设和运营,不断向社区延伸,向老百姓家门口拓展。

为破解公共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建设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活跃度不稳定等难题,温州创新推出图书馆法人治理改革,以理事会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管理和监督,先后推出“城市书房+社区”“城市书房+文化礼堂”“城市书房+酒店”“城市书房+咖啡厅”等建设运营模式,嵌入式融入百姓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由社会各方投入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累计超过60亿元,其中企业参与建成的城市书房有75家、文化驿站58家。

共享,分众供给提升文化品质

走近温州市区南塘风貌街区,我们被这里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所吸引:书品、零售、馆藏、展览、艺术衍生品等文创产品一应俱全,还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沙龙。有别于安静的城市书房,这个文化铺子动静相宜,它的名字叫“书盒文化驿站”。

文化驿站是这些年出现在温州城乡各处与城市书房互补的新型文化场所,它兼具剧场、课堂、茶座的功能,定期推出各种文化艺术分享和体验,比传统观看演出多了知识的共鸣和解读,比传统艺术课堂多了互动和体验,比普通茶座休闲多了艺术气息和情感交流。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乐琴介绍,为了培育高黏性的粉丝群体,温州还在群众生活圈内嵌入文化驿站,构建起“1+10+N+X”文化驿站网络,即1个龙头驿站、10个特色文化驿站、N个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驿站,X个乡镇、村级文化驿站,实现从城市到乡镇、村社全覆盖。

最近,在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庆年坊“文化家园”,每周都有知名老师来上课。庆年坊是温州富有文化底蕴的老社区,这里有温州民间收藏馆。庆年坊17号曾是浙南特委地下交通站,庆年坊28号则是温州市首家社区文学艺术促进会和诗词学会聚集点。庆年坊社区主任乐素贞告诉记者,依托老巷老宅、民风民韵等文化资源,文化驿站打造了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今年还开设了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红歌、书法、舞蹈等,培育出10多支文艺社团。

解锁文化互动新玩法,满足市民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温州还将活动阵地拓展到网络空间,每年线上参与数达百万人次。通过市县联动全年举办艺术节、文化节、阅读节等,特别是实施全民技艺普及工程,让有“一技之长”的群众都有机会亮相,在城乡各处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永不落幕的舞台”。

共治,社会参与传承文明风尚

“政府主导、专业管理、社会参与、全民共享,这已成为文化领域的共识。”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柳升高说,集众人之智,筹众人之力,圆众人之梦,文化才有生命力。

温州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出台了系列政策,通过设立事业发展基金、开展社会认养等鼓励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运营,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按照统一标识设计、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服务规范,实现标准化专业管理。目前,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运营管理社会参与率分别达到88%和49%。

“今年以来,我们注重科技赋能,依托文旅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优化公共文化空间要素配置。”柳升高说,经过政策扶持和多方协作,由民间力量主办的温州“青灯市集”全国美学大会,吸引了全国150多个城市38万名粉丝前来参加,5天实现交易总额8300万元,成为社会力量激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如今,众多温州市民把公共文化发展当成了自家事一样关心。早上8时,75岁的退休工人刘振绅打开城市书房,穿上志愿者红马甲,整理归还的书籍。在这里像他这样固定“上班”的志愿者有6人。

在走访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温馨画面: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惬意地坐在书桌前享受那一段悠闲时光。70岁的老伯孙松涛每天定时来城市书房维护环境。温州商人龚小萍每晚都自愿到楼下的大南城市书房打扫卫生,她说:“我们这一代只做生意不读书,不能让下一代也这样。”从温州市志愿者管理平台可以看到,全市已有30多支团队和1000多名个人志愿者结对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服务,小小的公共文化场所逐渐成为各界人士回馈爱心、传播文明新平台,成了传递温暖的精神栖息地。(尤建明 应忠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