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20年前,“八八战略”这一着眼发展大格局、指引浙江未来方向的宏伟蓝图应运而生。
蓝图既定,行则必达。在这20年间,从东海之滨到瓯江之畔,一代又一代温州青年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他们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努力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
温州青年劈风斩浪
开辟新时代“创业路”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45年前,改革春风乍暖之时,温州率先勇于冲破思想禁锢,拿下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温州模式”由此成为令人振奋的活力样本。
20年来,温州着力升级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去年,全市生产总值8029.8亿元、增长3.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而今,新一代温州青年生逢盛世,他们以自身之激情、活力,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开拓新前景。
近年来,温州共青团举办各级青创赛事35场、培育青创项目4100余个;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服务就业创业大学生5.1万人次;组织1800余名“跑小青”“营小青”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联合金融机构推出“青创E贷”等小微贷款,帮扶创业青年12.37万人次……多措并举,活跃青年“在温州共创新、来温州共创业”的众创氛围。
“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八八战略”锚定的蓝图。因此,温州多年来还坚持以创新为引擎,释放“制造业+”新动能。去年,我市实施科技创新“八大抓手”,电气、鞋服、汽摩配等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增长5.1%,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则分别增长7.7%、18.5%。
温州企业的创新之路,说到底还是要依靠“工匠模式”来推动新旧动能的转换,从而实现温州制造的腾笼换鸟、弯道超车。
为此,温州共青团联合市人社、文旅局、残联等部门共同举办各类专项技能赛事70余场,培育“浙江青年工匠”192人。其中,全省最年轻的“浙江工匠”就是来自温州的庄庆康。
埋身在堆满机械的装备车间,庄庆康身着蓝色工装,漆黑的两手捣鼓着设备、线路,和普通工人并无不同;但其青春白净的面庞,一身文质彬彬的气质,又显露出他的特别——这位年仅23岁的名匠,是15项省、市、国家级奖项的得主,是4个产品专利项目的负责人,曾帮助一家电气企业将产能提升5倍。如今,他白天在车间上班,下班后还会继续自学机械三维建模、机械设计,“大国工匠需要不断锤炼技艺,我不想青春虚度,匠心鞭策着我继续前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温州青年心系山海
争做共同富裕的“示范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13年前,温州青年朱金武在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毅然回到乡间、开垦荒野,“到后檐荫榆柳,在罗堂前植桃李”,打造出充满野趣的“浙农生态农庄”观光园;兴建特色野生动物养殖基地,令“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推出“追溯红色记忆·寻找美丽乡村”红色研学路线,唱响田园牧歌与昂扬红歌的“双重奏”……据统计,浙农生态农庄年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日均接待游客500人以上,营业收入超600万元。
“我希望农业能在这里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人在田间地头也能有盼头。”朱金武从来不吝与周边农户分享农庄“红利”,已有50余家农户靠着农庄发家致富,比如农户陈智勇抓住机会、开起了农家乐雅宴楼:“我们搭上了农庄的顺风车,近年来生意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乡村振兴青春建功的行动浪潮中,温州共青团率全国之先创“乡村公益特派员”载体,组建八大“青农帮帮团”,打造市级以上青创农场42家。2700余名如朱金武一般的“村村都有好青年”“新农人”投身乡间,3万余名“新青年下乡”锻炼,青年企业家、青联委员等结对村社开展帮扶项目55个……温州青年以青春热血振兴乡村,弥合城乡差距。
城与乡,相得益彰。
实施山区县高质量发展“510”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实施村貌整治三年行动……2022年,温州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6个、未来乡村38个,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1190公里;新增“共富工坊”701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6%,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16.3%、21.6%。
山与海,携手同行。
多年来,温州共青团坚持实施“结对拜城贫困户三年计划”“四地青少年共成长萤火虫行动”等项目,筹集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各类资金400余万元;围绕重点企业,开展“百企千岗”计划,实现送岗下乡;针对受援地青年实际需求,联合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定制班”,例如瓯海区与永嘉县合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飞地,实现优秀学员“包就业”;通过“互联网+同步课堂”形式,促进结对两地青少年同步学、相互帮,如龙湾、苍南之间实现40所中小学结对,山海两地学生共上一堂课。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温州青年情牵家乡
愿为美美与共的“先行者”
塘河畔,秀水生烟;古榕下,绿意盎然;水鸟掠过,漾起圈圈涟漪……这样一派碧波荡漾、水清鱼现的江南水乡风光能在瓯越大地重现,是5万余名“河小二”持之以恒的结果。
他们活跃在温州河道两岸、山塘水库,巡查着大小河流9000多公里,开展“爱乡治水”“清源净水”“巡河问水”系列活动1450余次。温州青年冀以尘雾之微,还青山以绿色,还河流以清澈,补益山海。
20年来,温州加强环境整治,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去年,温州完成全国首部生态环境服务机构管理条例立法,荣获治水“大禹鼎”,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平阳获批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南麂列岛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人与天调、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是温州发展的基石,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是温州兴发的筋骨。
在人才引育最前沿,温州共青团在全国66所大学成立了40个“温籍学子联盟”,在聘引才大使380人,对接3.8万名大学生来温实践,擦亮“家燕归巢·智汇温州”金名片;牵头起草“来温州·创未来”促进青年来温留温十条政策举措,预期涉及资金9000万,惠及100万青年,引导更多青年爱上温州、留在温州、创在温州。
和温州老乡一起“整活”,把温籍学子全都捣鼓回乡就业,贯穿了武汉高校温籍学子联盟秘书长周凯正四年的大学生活。迎新接站、各校参观游、发展座谈会……多年来,周凯正不断探索活动形式,以乡梓情吸纳570人加入学子联盟,并向温籍学子靶向传递招才引智政策及温州企业招聘信息。毕业后,周凯正毅然回乡,“我会毫不犹豫地奔向你,我的家乡,这次,次次,每次”,他还与同在武汉求学的同学们约定“待有一日,家乡聚首”。(潘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