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温州乐清蒲岐镇下堡村的水稻田里,传出了“窸窸窣窣”的声音。走近细看,一只只还没有小孩手掌大的小螃蟹正在努力寻找最舒适的“栖息地”。一阵风吹过,水稻叶互相摩擦着发出“沙沙”声,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农业画卷。
“乐清沿海而居,为推进滩涂垦造提供了条件,但新垦造耕地肥力低、易反盐,导致土壤盐碱化。为此,我们引入了海水稻种植,并大胆创新攻关,将青蟹和耐盐碱水稻在新造盐碱地进行共养,探索‘青蟹+海水稻共作’综合养种技术模式。”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简单来说,通过“青蟹+海水稻共作”综合养种技术模式可提升土壤的生态平衡能力,如青蟹会吃掉稻田里的害虫、杂草,所以能相应减少农药、化肥等生产成本的投入。同时,水稻可为青蟹提供额外的生物饵料和洁净的水质,可以减少微生态制剂等调水产品的使用。
生态共养稻田的打造,既体现着乐清农业人的集体智慧,也需要专业的科学技术来提供保障。宁波大学副教授史策为当地农户优选稻种、蟹苗,并提供田间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指导。
“盐碱地改良,涉及土壤结构、盐分、养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种、水利、种植管理等众多因素,纵横交织,互相影响。调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环境,培育健康土壤是关键。”史策说,稻田为螃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既解决了水稻生长所需肥料和虫害防治等问题,又大大提升了水稻和螃蟹的效益,实现了“1+1>2”的良好效果。
盐碱地变成“聚宝盆”,最受益的当然是老百姓。蒲岐镇“90后”种粮大户冯成欢信心满满地介绍,今年其根据农技专家指导,首次尝试生态共养,于每亩稻田中放养500只30—50克幼蟹,待到金秋十月,每只蟹苗可长至150克左右,预计可实现亩均年增收2000—3000元。
稻蟹共养是乐清高效农业的又一次积极尝试。近年来,乐清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大力推广粮油绿色高效模式与技术创新,推广“麦—稻—稻”“蚕豆—稻—稻”“菜—稻—稻”等多种粮油绿色高效模式创新试点,对推进温州市粮食高产、增产扩面效果显著。(孔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