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畔访故里 此生矢志向光明---- 雨花英烈全国寻访活动走进温州永嘉

时间:2021-04-23 15:01:38 来源 : 中国网温州 作者 : 钱璐 丁婉淇 黄晓静 高強

清澈幽蓝的楠溪江水潺潺地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烽火岁月里江畔儿女奋起反抗、追逐革命火光的故事。

2021年4月19日至20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指导,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金陵瞭望》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百年传承·百地寻访·百媒联动”雨花英烈全国寻访活动的首站来到浙江温州,寻访队先后前往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谢文锦烈士故居、李得钊烈士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等地,深入了解英烈成长、求学、战斗的点点滴滴。

百年传承·百地寻访·百媒联动 丁亮 王伟超/摄

4月20日清晨,寻访队从温州出发,前往永嘉县岩坦镇潘坑村。这里是曾经担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的雨花英烈谢文锦烈士的家乡。

谢文锦故居坐落于村头,是一座古宅,里面保存着谢文锦生前用过的木床、桌椅等生活用品和早年留下的墨迹。在墙上,大家留意到一幅微微泛黄的装裱纸张,“欲安天下苍生,端赖同志齐心……”这幅题词,是1925年谢文锦回到永嘉在家乡宣传革命思想时,为家乡族人所作的,鼓励他们参加革命活动。

“谢文锦是一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他不怕牺牲的革命的精神,激励了家乡一代又一代人,我们都敬仰他。”76岁的同村老人一提起革命先驱谢文锦便肃然起敬。

故居目前由谢文锦的侄孙谢志纯做一些日常维护工作,他接待了很多前来寻访、缅怀烈士的人。“作为谢文锦的后人,我倍感自豪,也时常关注有关他的研究、资料的重新发现等,在革命老区,我和家乡人都希望谢文锦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能够传承发扬。”

谢文锦故居 丁亮 王伟超/摄

在故居旁的山腰上,当地政府修建了“谢文锦烈士纪念碑”。寻访队员们拾级而上,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烈士。纪念碑立于苍翠山林间,朴素而庄重,顶上的五角星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映照着谢文锦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光辉一生。

作为革命老区,雨花英烈的家乡潘坑村的发展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潘坑村党支部书记陈九安介绍,目前村里最想做的就是整合英烈资源,在谢文锦故居的基础上建设革命烈士瞻仰区、革命烈士陈列馆,配套建设文锦主题公园、田园观光区等,围绕“革命红、生态绿、村落古、农民富”的思路,打造楠溪江源头假日花园,让老百姓受益。

丁亮 王伟超/摄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谢文锦不仅是先行者更是领路人,他与著名诗人萧三合作翻译的俄文歌曲《光明赞》,激励着那时的中华儿女奔上革命的光明道路。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李婷婷介绍,谢文锦在永嘉地区采用探亲访友、开座谈会、大会演讲等形式,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浙南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来自永嘉的金贯真和李得钊。

“灯蛾扑火似无成,是是非非评不清。我说灯蛾死可贵,粉身碎骨向光明。”这首直白而刚毅的小诗,出自中学时代的李得钊之手,抒发了他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炽热情怀。

李得钊烈士纪念碑 丁亮 王伟超/摄

时隔近百年,当人们仰望着矗立于永嘉县港头村的“李得钊烈士纪念碑”时,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光辉形象总会再次浮现在眼前。走进港头村文化礼堂,寻访队员们聆听李得钊的感人事迹。从一个鞋匠的儿子,到后来走上求学、革命的道路,李得钊始终在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曾写下了“莫道流萤小小虫,抗暴大胆算英雄,风风雨雨无所惧,长此发光黑暗中”的诗句,表达了他不惧风雨,大胆投身反抗黑暗社会的斗争决心。

丁亮 王伟超/摄

李得钊的精神感染并激励着家乡人,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今后将重点挖掘烈士红色资源,与当地学校对接,让更多的年轻学子学习英烈坚定信仰、为民造福的精神。

永嘉是浙南革命的源头。1930年5月,在金贯真、李得钊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在此后的斗争中,红十三军战绩颇丰,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为后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南方游击战、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起到了奠基作用。

丁亮 王伟超/摄

来到在纪念馆我们看到,除了文字、图片、影音素材的展现外,展厅内还有大量历史实物展出,包括红十三军指战员使用过的炮、枪、剑等武器和农民武装使用的梭镖、匕首、大刀等,参观者被玻璃橱窗内的一件件实物所吸引,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武装革命的艰苦卓绝。展柜内还有谢文锦的亲笔手书,使用过的书本、箱子、杯子等用具,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述说着当年一段段英勇奋战的红色故事。

据介绍,目前红十三军教育基地基本构建了“红色记忆”、“红色体验”、“红色论坛”、“绿色体验”四大课程体系,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给每一位前来培训的党员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巍峨的青山,流淌的绿水,映照出革命老区的铮铮风骨,英烈精神永流传,革命精神铭心间!“百年传承·百地寻访·百媒联动”雨花英烈全国寻访活动,从雨花英烈的牺牲地出发,探寻雨花英烈的家乡地、学习地、战斗地,把雨花英烈人生足迹连点成线、以线成面,逐步形成全国性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传播体系。(钱璐 丁婉淇 黄晓静 高強)